魅力·情懷·風范
——張鼎丞與“南下人”的故事
1
張鼎丞,人們習慣稱呼他“張老”。
南下服務團小戰士稱他“張老”﹔陳毅、粟裕、葉飛、方毅等老革命家也稱他“張老”。
戰爭年代,在閩西的大山裡,跟隨他一起打游擊的紅軍戰士,見了他不叫“司令”、“政委”,隻稱“張老”——那時,他僅30出頭,並未老,也未顯見老相。
新中國成立后,他歷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中組部副部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多人仍不叫他“書記”、“部長”、“檢察長”、“副委員長”,還是稱他“張老”。
記得,伍洪祥同志生前跟筆者談過:“張老是閩西的‘土地公’,在我們閩西威望非常高。無論老少,見到他,一口一句‘張老’。從外表看,他跟普通庄稼人沒什麼兩樣。說話、辦事,實實在在,從來不講大話、空話、套話,不做不切實際的事、違背民心的事、損人利己的事。閩西的老百姓都相信他,親近他,願意跟隨他鬧革命,甚至用生命保護他。在紅軍戰士中,也有稱他‘張主席’的,因為他當過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我跟隨張老幾十年,一直稱呼他‘張老’,沒有改口過。連謝覺哉、徐特立、鄧子恢這些老前輩也都這樣稱呼他!”
中國對稱呼頗有講究。按長幼尊卑的傳統習俗,過了花甲之年,德高望重者,人們不直呼其名,而是在姓氏之前或之后加個“老”字以表尊敬,如老吳、老楊、董老、郭老……
但,“老”字綴在姓氏之前之后,大不一樣。
“張老”,是尊稱,是敬仰,是親情的流露,更是人格的魅力!
2
在“南下人”中,最早被張老“招兵”的,要算庄炎林了。
上海戰役硝煙未散,中央就電令三野“迅速准備,提早入閩”,並任命張鼎丞為中共福建省委書記,由他負責籌建新省委領導班子。
張老考慮最多的是干部問題。入閩干部嚴重不足。除了把冷楚率領的長江支隊4000多干部調配給福建外,華東局還同意張老的請求,在上海招收一批青年學生,組建南下服務團隨軍入閩。
張老把組建南下服務團的任務交由伍洪祥具體負責。
伍洪祥原是十兵團二十三軍六十九師師長兼政委,剛從杭州前線調回來,出任福建省委委員、省委青年運動委員會書記。
他對張老說:“過去,雖然在廣東潮梅地區學生中搞過抗日救亡運動,有一點點經驗,但對上海青年學生運動情況不甚了解。上海畢竟是個大城市,各方面條件都比福建好,青年學生願不願意離開大城市去福建工作呢?我心中無數,擔心完不成這個任務。我請求物色幾個得力的幫手,協助我開展工作。”
伍洪祥,張老都叫他“小伍”,是張老親手從閩西大山裡帶出來的一個青年干部。張老對他的工作能力和思想作風非常了解,也非常信任。但上海畢竟是個大城市,情況復雜,且時間緊迫,確實需要幾個得力的幫手。
什麼樣的人才是“得力的幫手”呢?身為華東局組織部長,他對選拔干部的條件心中早已有數,除了“任人唯賢”外,還必須加一個條件,那就是熟悉福建的情況,最好是福建籍的。
張老第一個看上的便是庄炎林。
庄炎林祖籍福建安溪,童年在廈門求學,以后隨父親庄希泉僑居新加坡。抗戰期間,他回國參加廣西抗日學生軍,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桂林工委書記。此時,擔任上海地下黨黨報《上海人民報》總編輯,是“上海各界人民團體聯會”秘書處負責人。
張老立即召見庄炎林。
當庄炎林接到通知,趕來華東局組織部辦公室時,隻見一個穿著褪了色的舊制服的老者,迅即離座,伸出手來與他相握,親切地說:“你好!庄炎林同志。”
“您是張老,張鼎丞同志?!”庄炎林一下認出了這位剪光頭的淳朴得如同庄稼漢一樣的華東局組織部長。
張老詢問庄炎林最近一段時間工作情況后,便說:“現在全國解放戰爭形勢發展很快,黨中央原定明年解放福建,現在已下令三野提前入閩,估計今年就能完成解放福建的任務。”
“太好了!我的故鄉很快就要解放了……”庄炎林顯得十分興奮。
“是啊,福建很快就要解放了,那裡需要大批黨員干部去工作,去建設。”張老說。“今天找你來,就是為了這件事。”
庄炎林有點驚訝:“不知組織上要我做什麼工作?”
“現在正是用人之際啊!”張老邊給庄炎林續水邊說。“組織上綜合衡量你的工作經歷和經驗,打算安排你回福建工作。”
“回福建?我雖是福建人,但不熟悉福建的情況。這幾年我對廣西、上海的情況倒是熟悉的。”
“你在廈門讀過書,搞過學生運動,又會說閩南話,福建正需要你這樣的人才。”張老言語諄諄,讓庄炎林感受到黨組織的信任和關愛。
庄炎林當即表示:“服從組織的決定,請您指示具體任務。”
“你這幾年在上海工作,對上海的情況比較熟悉。”張老說。“現在給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協助伍洪祥同志在上海招收一批青年學生和社會青年,組建南下服務團,隨十兵團南下去福建工作。”
“好!”這個工作很適合庄炎林的“胃口”,他欣然接受了。
張老招的“第一個兵”——庄炎林,便出任南下服務團招生辦事處主任。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