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東方戰場尋找答案

中外學者關於抗日戰爭研究的新進展、新觀點【3】

光新偉 劉本森 周進 喬克

2015年04月13日08:35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從東方戰場尋找答案

  附篇:2014年北京抗戰史研究新成果

  北京抗戰史研究在2014年涌現出一批重要論著,提出了一些新觀點、新論述,大大推動了北京抗戰史的研究。

  匯總統計北京地區抗戰時期

  人口傷亡總數

  《北京市抗日戰爭時期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集全市黨史、檔案、文物、地方志等8個部門(系統)2700多人、10年之功,運用人口學、統計學、社會學、文化學、經濟學等學科理論和田野調查、實証考據等方法,經過修訂再次隆重面世。此項成果用具體事實來反映當年的民族災難,揭露日軍反人類的罪行。如,第一次匯總統計北京地區抗戰時期人口傷亡總數為17045人,其中,直接傷亡13422人,間接傷亡3623人。另有60068人確知被日軍抓捕當勞工或被俘捕,但無法確定死、傷情形,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此外,第一次匯總、研究了北京經濟、文物、教育、勞工等損失。書中還附錄14件珍貴歷史資料和清晰的大事記供讀者了解歷史的脈絡和直擊歷史的真相。

  對盧溝橋事變期間張自忠所作

  所為的新考察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軍全面侵華的開始。事變期間,身為第29軍所部第38師師長、天津市市長的張自忠究竟有怎樣的表現?他的所作所為又有怎樣的苦衷,以致他一度蒙受“漢奸”的罵名而無法辯白?時至今日,學術界在談到這段歷史時,仍然無法作出恰當的評價。張皓詳細考察相關史料,梳理了張自忠這段時間的史實。張自忠服從軍長宋哲元之命,留守平津,與日方周旋。一方面力圖維持冀察政務委員會,另一方面則掩護第29軍撤離。史實表明,盧溝橋事變期間張自忠的所作所為,是力爭在國家領土不失的前提下維護第29軍的地位,這才是他“忍痛含垢,與敵周旋”的良苦用心。

  研究南口戰役對國共兩黨抗日

  戰略的重大影響

  南口戰役是盧溝橋事變后北京地區正面戰場最后一戰,對華北抗日正面戰場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於各種原因,戰役細節及重要性未能得到充分展示。張皓的《以空間換時間:蔣介石對南口會戰的部署及戰略意圖》一文,從當時的最高軍事統率蔣介石的決策入手,指出蔣介石部署南口會戰的戰略意圖是以空間換時間,以平綏線的作戰牽制日軍速沿平漢線、津浦線南下。由於蔣介石未能調集充足的兵力,也未能解決指揮系統混亂、嫡系部隊與雜牌部隊之間矛盾等一系列問題,但是通過南口會戰,華北抗日正面戰場形成。

  張皓還認為南口戰役對中共中央開辟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決策也有重大影響。在南口戰役展開前后,中共中央根據形勢的變化,思考和決策“究竟華北哪些地方適合於開展游擊戰爭”,最后決定以太行山脈為中心,與管涔山脈、呂梁山脈、太岳山脈互為依托。按此,八路軍有序開進,中共中央實現了以山西為中心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構想。

  淪陷史研究:關注淪陷區民眾的

  復雜社會心態

  2014年,淪陷時期北平研究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比如,謝蔭明、周進的《淪陷時期北平社會心態研究》通過剖析北平淪陷八年內社會階層、群體的心態異同,揭示在民族面臨特殊變動的景況下,大部分民眾喪失了民族尊嚴和生存空間,最初的“危亡意識”促使民眾向“反抗意識”轉變,這種“抗爭心態”是淪陷后北平社會心理的中堅。但同時由於日偽政府對社會的高壓政策,大部分民眾存在著無奈的消極“隱忍心態”,以及極少數賣國投敵漢奸的反動逆流“奴化心態”。

  (“附篇”由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周進、喬克撰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朱書緣、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