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戰時遵義親歷記【2】

王樹仁

2015年04月29日11: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學生服務處

端木蕻良的報告令人感觸極深

當年,在何家巷口有一座木式結構小庭院,是當時中華基督教育青年會為浙大學生開辦的一個“學生服務處”。這裡有從桂林、重慶等地的三聯書店購進的大批進步書刊,如蘇聯小說《戰爭與和平》《靜靜的頓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還有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姚雪垠等人的小說、散文和艾思奇的《大眾哲學》等等,為沉悶、偏僻、閉塞的古城青年提供了極為豐富的精神食糧。我在這裡借閱過茅盾的小說《霜葉紅似二月花》,還看過《新華日報》及民盟辦的《民主報》。學生服務處的負責人名叫鈕志芳,他們還給經濟困難學生辦理“工作自助”(勤工儉學)和醫藥費補助。在廣西潰敗前后,原在桂林的一些進步作家來到遵義暫住,歡迎會多次在學生會服務處舉行。我記憶最深的是端木蕻良先生的一次扣人心弦的報告。

那是1944年的冬天,報告會的地點就在學生服務處一間廳房裡。暗淡的煤油燈閃爍,屋中間還放著一個熾烈的木炭火盆。端木蕻良先生的報告內容主要是介紹抗戰中文藝界的情況,因為他剛隨熊佛西率領的文化懇殖團逃難到遵義,所以對當時黔桂潰退的情況感觸較大。當他談到一路上親眼看到一批批難民倒斃在路上,聽到無數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嬰兒撕裂人心的哭聲時,他聲淚俱下:“這種呼叫、呻吟、狂奔,構成一個中華民族災難的交響曲,慘絕人寰,目不忍睹。這一切都是由於國府的獨裁專制,消極抗日,腐化無能所造成的。”他說:“我要把沿途所見所聞告訴朋友們,即使今天出門就被抓去,我也要講……”令聽眾無不動容。擲地有聲的話語,和一年多以后聞一多先生在昆明對聯大學生作報告時所講的“今天這裡有沒有特務?你站出來,是好漢的站出來!”一樣,表現了中華男兒的浩然正氣。

我一向認為文學的感染力是巨大的,講真話的文學報告,其教育作用,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而端木蕻良先生的報告當屬此列。

風味各具

遵義飲食文化的蛻變

從飲食習慣和口味來講,遵義應歸於川味飲食地區,向以麻辣重咸為主。大體來說,在抗戰以前,變化甚微。40年代初,浙江大學、步兵學校由南方遷至遵義以后,眾多下江人擁入古城﹔加之遵義又是重慶經滇緬路與外界聯系必經的食宿驛站,軍商客車,晝夜不斷。於是眾多具有江南風味的餐館和小吃陸續涌入一向封閉的古城。

當時在丁字口的幾家大飯店,如江浙餐廳、南京酒家等最具代表性。這些南方飯店不僅在宴席肴饌的品種和口味上與蘇、杭、滬、寧絕無二致,甚至餐廳建筑、裝潢、陳設一如江南風格,聘請的下江名師手藝高超,色、香、味與南方毫無差異。在遵義的下江人士,到此飲宴聯歡,多為抒發思鄉之幽情。另外,以小吃店來說,以隨浙大遷來的“泰來面館”最負勝名。老板為浙江籍王氏兄弟,他倆攜妻兒老小十多口,在何家巷浙大校門的對面開了一面館,面館為木式結構兩層小樓房,樓上住家、樓下開店,專營“大肉面”“排骨面”和“南方風味肉包”。這裡常常是內遷師生思鄉就餐的所在,尤其是江浙籍教工上班之前,到此吃早點者比比皆是。一進門,隻聽得老板用吳語高喊:“大肉面一碗”“排骨面一碗”,“免紅”“加忌誄(醋)”等行家用語。顧客吃一碗、兩碗、吃不吃包子?老板心裡都有數。遵義人也慢慢由品嘗轉為喜歡這種口味了,抗戰勝利后,浙大遷回杭州,泰來面館卻留了下來。丁字口的江浙餐廳,雖多已返鄉,但這種江南風味的佳肴已經在遵義撒下種子。此外,茶文化在抗戰時期的遵義也有變化,早年遵義的茶樓、茶館多為經濟交易、擺龍門陣和清唱川劇的消遣地方。抗戰期間,有一些江南雅士,在今天的紅花崗劇場附近開了一家露天茶座,雅稱“吳苑”,草坪上散種花木,並不時擴放中外名曲,已帶有幾分文化情趣,頗似今天的酒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