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仁
風氣漸開
游泳鍛煉引起一場風波
《竺可楨傳》裡有這樣一段記載:“與水鄉農村成百成千的孩子一樣,竺可楨濃厚的游泳興趣,就是從小開始形成的。以后,不論是在外地求學,還是做了大學校長,他都熱心提倡游泳……”由於竺可楨校長的倡導,體育老師舒鴻負責教授,浙大在遵義期間,無論是遵義的校本部,還是湄潭、永興分校學生的體育課,都非常重視游泳鍛煉。遵義本校在湘江洗馬灘一帶上游泳課曾引起不少市民觀看,湄潭情況也是一樣,但都未發生什麼事情。
1943年仲夏,永興分校卻因為游泳課引起一場不小的風波。體育課學游泳,在江浙一帶是極為平常的事,誰能想到在這個山村,農民竟然把它視為傷風敗俗。持槍擎鋤的民團與村夫,緊緊追趕著一群僅著游泳衣褲的學生,幾乎造成血的悲劇。后經學校軍訓教官與地方一再交涉,事情才慢慢平息下來。
前幾年,我在遵義公園游覽,遇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正津津有味地把這件事作為笑料向人擺談。那時他湊巧在永興趕場,自稱親眼目睹。有人說:“浙江大學遷遵,對貴州尤其對黔北不但在教育方面,而且在文化方面,人們思想觀念轉變方面都產生過較大的影響。”我想這件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証。
遵義劇壇
抗戰文化姹紫嫣紅的年代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回顧,遵義劇壇時至今日,劇種多,演員眾,愛好者覆蓋面和影響較廣的年代,莫過於鼎盛時期的抗日戰爭那一段如火如荼的歲月。
那時的春節,各種戲曲演唱活動,五彩繽紛,甚是熱鬧。浙大劇團國劇組(新中國成立前稱京劇為國劇)總有三五天轟動全市的公演,最為引人矚目。海報一出,短短幾天,劇票就搶購一空。所公演的劇目多為人們百看不厭的好戲,像言派名劇《捉放曹》《賀后罵殿》《烏盆計》,梅派名劇《販馬記》《鳳還巢》《御碑亭》《玉棠春》等。扮演青衣者是一位浙大男生韓定國,他的道白、唱腔、做工均達中上水平。尤其扮演昆腔《販馬記》中的李桂芝,表演細膩深刻,唱腔延綿起伏,沁人心腑,給人印象最深,有“遵義的梅蘭芳”之稱,其名聲可以想見。此外還有外文系女生周桐和一位教授夫人攻程派青衣。這樣的陣容讓那時的重慶復旦大學國劇團和浙大劇團國劇社,在西南一帶享負盛名。
當時人員較多的步兵學校內部(現遵義梅嶺廠),春節期間也有3天的戲劇演出,除京劇以外,還有河南梆子(豫劇)等地方戲曲。其他的如浙江大學的北平、上海籍教授及夫人,在浙大教工俱樂部清唱京劇和昆曲﹔下江名票收徒在家中練功、演唱﹔還有新華橋、汽車站(現遵義市花崗區延安路附近)茶樓、酒肆的川劇、曲藝清唱和表演﹔丁字口江浙餐廳的南方師傅們常以江南小調抒發思鄉之情,也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在話劇方面,浙江大學的浙大劇團話劇組和進步社團——鐵犁劇團,外文系張君川教授主持的戲劇研究小組、步兵學校邱璽教官主持的血痕劇團,還有一些地方群眾組織的業余話劇組,在這期間都比較活躍。1944年,戲劇家熊佛西攜文化懇殖團來到遵義,話劇活動又達到高潮。那幾年公演的中外名劇達數十場。主要劇目有《女店主》《塞上風雲》《蛻變》《蠢貨》《日出》《此恨綿綿》《萬世師表》《金指環》《自由兄弟》《夜光杯》《重慶二十四小時》《寄生草》和多次演出的《雷雨》等等。國內聞名的話劇演員葉子、林薇、冷若冰和浙大師生、外語班職工、步兵學校學員以至中學生等都曾登台獻藝。尤其在1945年抗戰勝利后,城成中學的學生演出四幕《雷雨》轟動一時,引起了中學生對戲劇藝術的追求和向往。雖然那時的舞台設施、光聲效果、演出水平難與如今相媲美,但那種催人上進、激勵民心的文化氣氛,對古城人民的思想意識、生活方式、精神風貌所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遠遠超過藝術本身。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