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仁
有人說,20世紀40年代是遵義文化大交流的年代。也可以說,這是遵義近代文化史上少有的繁榮時期。當時由於戰亂等原因,大批文化界名人在遵義逗留、暫住,眾多的專家、學者、海內雋彥也隨浙江大學內遷,在遵義定居。一時人口驟增,人文薈萃,文化學術活動空前活躍,逐漸滲透到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當時的遵義被稱為“小桂林”,名實相符,亦非過譽。我謹以個人親身經歷,略述梗概。
20世紀40年代的遵義老城
1944年10月,竺可楨在湄潭演講
社會服務處
遵義文化活動中心
1958年建成的遵義大飯店
抗戰時期,在丁字口(現位於遵義市紅花崗區)有一座西式的小型建筑,其中分布著旅館、餐廳、會議廳(也是文化活動廳)、茶座、小賣店、理發室、淋浴間等多種設施。庭院散種竹枝花卉,顯得分外玲瓏雅致。這裡就是抗戰時期遵義文化活動的中心——社會服務處。如今遵義七、八十歲的老人,尤其是知識階層的人士,差不多都熟悉這個地方。戰時曾旅居古城的人們,舊地重游時遍覓不見它的所在,猶一噓三嘆,甚為憾事。
當桂林潰退、黔南吃緊時,大批文化名人如馮玉祥將軍的夫人李德全、文化墾殖團的熊佛西、作家端木蕻良等人來到遵義時,遵義人民都曾在這裡開會歡迎﹔熊佛西、酈承銓(浙大文學院教授)等人的聯合書畫展,西南聯大文學院教授吳先生所作的轟動古城的“紅樓夢人物分析”報告,也是在這裡舉行的。這些活動,無疑對當時遵義的文化和學術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浙大不少學術交流活動,有時也在這裡舉行,比如迎接英國文化使者李約瑟夫婦。蘇步青、談家楨兩位教授所接受的兩位印度留學生,來往均下榻這裡。偏僻古城,初次出現兩位異國客人,市民十分好奇,前往探視者,絡繹不絕﹔另外,浙大師生還曾在這裡舉行過交際舞會,一時惹來議論紛紛,風雨滿城。社會服務處還辦過幾期京劇學習班,對活躍古城人民文化生活,也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
在社會服務處前院,有散布在花壇的茶座。在盛夏夜晚,每當華燈初上,人們在此乘涼品茶,聽著音樂閑談聊天。浙大師生到這裡吃茶的人不少,別有一番風景。我懷念社會服務處,因為我曾在這裡聽過幾次文學報告,得到不少知識。文化熏陶是無形的,但影響又是深遠的。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