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
和“包產到戶”的最初接觸
離開梁山,胡耀邦從山東進入安徽,來到了宿縣。這裡的情況比魯西南稍好。唐非印象中特別深刻的是,進入安徽境內,胡耀邦一路和當地各級負責人討論,如何度過飢荒、恢復生產?
這時,淮北農村紛紛出現各種形式生產經營和分配方式,其中就包括在“文革”后被肯定、發展起來的“農田承包到戶”(即“大包干”的前身)。既然是著手調研,胡耀邦很快就聽到了關於“承包到戶”的介紹,有些介紹人的口吻中分明帶有“請示”的意思。
“承包到戶”豈不是分田單干嗎?胡耀邦對此感到新奇,也拿不定主意。他和唐非交換意見說,覺得這辦法“有些危險”,聽后“心裡發虛”。但他又覺得,“承包”有吸引力,是可以抵御災荒的一個好辦法,但它如若發展起來會不會導致否定農村的人民公社制度?這確實是當時胡耀邦不願觸及,也是他最擔心的。
和宿縣地委負責人一起討論種種度荒辦法的時候,胡耀邦的主導思想還是“放開”,多給農民一些自留地,讓他們自己耕作,度過災荒。當時的胡耀邦不主張普遍搞“承包到戶”,但他明確地認為,在最貧困的地方,在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可以把土地經營自主權基本上交給農民,甚至採取“借”地給農民的辦法,讓農民充分利用土地,度過災荒再說。
離開宿縣后,胡耀邦來到蚌埠,聽說出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鳳陽縣鬧出大飢荒,餓死數萬農民,為了穩定鳳陽的情況,省委已任命曾任團省委副書記的馬維民前去擔任鳳陽縣委第一書記。胡耀邦認識馬維民,立即要秘書李彥打電話過去,說要去鳳陽考察兩天。
胡耀邦是否去了鳳陽?沒有見到確切記載,但是隨行秘書李彥(后任中宣部副部長)對胡耀邦關切安徽飢荒的急切心態,直到晚年還有深刻的印象。
安徽災情嚴重,農民們採用多種方式“承包”抗災的做法,確實激活了胡耀邦的思想,是堅持人民公社原有的分配制度,還是支持“承包到戶”?胡耀邦反復考慮了一路。
當時,從人民日報抽調的一批干部來到河南省鹿邑縣,擔任從縣委、區委到公社一級的黨委書記。其中到鹿邑縣賈灘區任區委副書記的陳援(即陳滿正)回憶說,胡耀邦這次從安徽進入河南,在鹿邑縣向縣委負責人傳達了劉少奇的指示。胡耀邦說,少奇同志在安徽視察的時候,指示省委將土地“借”給農民,每個農民借得好地三分,叫做“救命田”,用來生產口糧救命。
胡耀邦的傳達正合縣委之意。胡耀邦離開之后,鹿邑縣委馬上把這個意見傳達到區、社和生產大隊,要求把土地“借”給農民。陳援奉命到當地的楊湖口大隊搞“借地”試點。沒想到農民被合作化浪潮嚇壞了,沒有一個敢站出來“借”地。陳援首先做通大隊支部書記的工作,由他帶頭“借”地,終於把百余戶農民帶動起來,紛紛“借”地生產,結果對解除飢荒產生了明顯作用。
胡耀邦從河南漯河結束此行的考察調研,上火車回北京。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