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
毛澤東很快看到了這份報告,在4天后的10月6日批示:“此件寫得很好,印發各同志,值得一看。”
中央辦公廳將毛澤東的批示轉發到團中央,高勇見到了非常高興,立即送到胡耀邦面前報告說:“耀邦同志,主席對你的報告作了批示,稱贊寫得很好。”
胡耀邦也非常高興,抱怨了孫軼青一句話,說他隻看到標題上的25天和3600裡路,就斷定是跑馬觀花,“滿腦子形而上學”。
顯然,胡耀邦的這份報告有幾處使毛澤東寬心和滿意。首先是報告認為,農村形勢“確實比去年好”,而且說“群眾都說形勢比去年好多了”。其次,報告贊同毛澤東關於要以生產隊為核算單位的指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胡耀邦在報告的第7條中,專門闡述了他對安徽農村出現的“包產到戶”做法的認識,認為這是“一種起過作用但具有危險性的做法”。積極方面是“調動社員的勞動積極性”,但是他認為這種辦法隻能是在抵御大飢荒時“暫時採用”,如果“發展下去,最終會導致降低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為什麼會這樣?胡耀邦沒有說。以當時情況推論,“包產到戶”與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特點相抵觸。毛澤東認為,這條底線不能碰。
其實,胡耀邦這條意見中的觀點相互矛盾。一方面說“包產到戶”有“積極作用”,又說不能發展下去﹔既說“這種做法如大家還要干,仍可試行”,又說要允許不採用這個辦法,“以免被動”。
也由於這些原因,毛澤東對胡耀邦的報告是有限贊同,這從他批示之簡短可以看出,而且此后他再也沒有提及。
而胡耀邦對這個報告論述的思想卻在不斷思索,逐漸傾向乃至最后支持“包產到戶”。這種認識的發展過程,倒是胡耀邦的一個亮點。1982年10月,來到安徽視察的胡耀邦特地約請當年與他見面時積極介紹“承包到戶”的地、縣領導人,當面道歉,作自我批評說:“對‘責任田’的認識有先有后,當時我對這個辦法是不贊成的。”“我欠了安徽人民一筆債。曾希聖同志搞責任田,我來調查過,我持不同意見,並報告了中央。”
(本文撰寫過程中,唐非、高勇、劉易晏、李彥先后接受了訪問,提供了寶貴材料,謹致感謝!)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