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胡耀邦25天3600裡路的魯皖豫農村察看【6】

錢江

2015年05月14日08: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邯鄲下車寫“察看”報

火車開動了,胡耀邦把唐非叫進包廂,談了這次調研的感受。胡耀邦對唐非說,他要把這一路考察的結果,寫成一個上報中央和毛主席的報告。

胡耀邦越說越激動,說到后來坐不住了。火車開到邯鄲站,他們干脆下車住進了市委招待所。用一天時間,胡耀邦口授,唐非執筆整理,寫出此行觀感。

這份報告中要不要將此行看到的農村飢荒景象寫出來?胡耀邦猶豫了半天,飢荒的景象一定使他內心痛苦。但是長期黨內生活的理智也肯定提醒他考慮種種因素,最后,他決定不寫那些慘狀,他對唐非說:“把我們看到的這些記在心裡吧。”

在邯鄲寫成調研報告初稿,大家登上火車返回北京。胡耀邦在火車上一路批閱修改,到北京后確定下一個長長的題目《二十五天三千六百裡路的農村察看》。

胡耀邦將這份“農村察看”送給團中央一些負責人征求意見,《中國青年報》總編輯孫軼青看后有不同看法,直言相告,走那麼25天,就跑了3600裡地,這樣“走馬觀花”地剖析中國農村,行嗎?胡耀邦考慮了一下,仍然認為這份報告站得住,並於10月2日上報中央辦公廳,呈送毛澤東。

中央辦公廳摘編了這份報告,摘編文本說:

我帶了3名工作人員,從9月4日到29日,在黃河、淮河平原農村跑了一趟,除乘火車外,行程約3600裡。觀感如下:(一)形勢確實比去年好。所到之處,群眾都說形勢比去年好多了,不平調了,不瞎指揮了,干部不打人整人了,能多勞多得,生產、生活有了奔頭。

(二)水災和水利問題。所到地區今年雨量並不算特別多,為什麼水災嚴重?原因有兩條:一是雨下得很集中,二是水利建設有問題。今后不同的地區必須有不同的水利建設方針

(三)另一種災荒和教訓。為什麼同樣土質、氣候條件而且緊緊相鄰的縣、社、隊,卻有好有壞:壞的地方主要是“五風”傷了元氣,再加上今年的工作一再錯過時機,吃了未能“見事早、抓得緊”的虧。

(四)根本問題在於認真而具體地貫徹農業60條。

(五)調動生產隊小集體積極性的關鍵。大隊統一分配,在當前是保護隊與隊之間的平均主義的一個堡壘。聽說主席早就說過這個問題,並且說用分配大包干代替“三包一獎”,是解決生產在小隊而分配在大隊這個矛盾現象、真正調動小隊積極性的一個大問題。我認為這是十分正確的。

(六)經營管理要更細,多勞多得要落實。

(七)一種起過作用但具有危險性的做法。我們在安徽看到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許多生產隊實行了一種叫做計劃、分配、大農話、抗災、用水看水五個統一下的田間管理責任制。這種責任制的實際內容就是按勞力分等,把田長期分到戶管,包死產量,超產全獎,減產受罰,遭災減免。許多群眾通俗地把它叫叫做分田到戶或包產到戶。聽說,別的省也有少數地方自發地實行了這種辦法。對此,我們的意見是:1.在一些“五風”刮得嚴重的地方,這種做法對調動社員的勞動積極性確實起了積極作用,這是一個客觀事實。2.這種做法已出現了一些難以解決的矛盾和糾紛。3.這種責任制有兩個前提,一是“五統一”,二是各戶對產量要負完全責任,這兩個前提勢必會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發展下去,最終會導致降低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4.這種做法如大家還要干,仍可試行,但要允許不同意的地方不這樣做,更不要把它說得絕對,避免被動。如果要轉過來,也要有准備、有計劃地轉,不要造成混亂,使生產再受損失。

(八)完全恢復生產力的決定一環,在於能解決多少生產需要的大牲口。

(九)市場、中小城鎮和職工生活。農村集市都放開了,很活躍,但有些地方也有點亂。怎樣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亂”?對此,我們感到:1.集體商業似乎要加快一點建立,並且似乎可以全部以貨易貨,以此來抵制和縮小各種投機者的搗亂。2.對盜竊國家財產和謀財害命的大盜竊犯必須法辦。農民對小件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要求很多,最突出的是要布。城鄉供求關系更加緊張,職工生活下降很大。對此要發動大家,自己動手加以解決。

(十)要教育干部把團結看作生命。有些地方干部之間還有隔閡,主要是因為一些受委屈的同志還沒有平反,心情不舒暢。有些出了毛病的好同志檢討未過關,覺得出力不討好。這件事在有些地方還得很好地抓一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