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胡耀邦25天3600裡路的魯皖豫農村察看

錢江

2015年05月14日08: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編者按:胡耀邦清廉朴素、公正剛直、無私無畏、思想開放、作風民主、平易近人、有錯就改,對人民發自肺腑的熱愛,對他人嬰兒般的坦誠。“他的一生代表了共產黨人的良心。”今年將迎來胡耀邦誕辰百周年紀念日,本刊特設專欄,以示緬懷。

廬山會議后的1959年冬天,全國各地農村逐漸出現越來越嚴重的飢荒。胡耀邦在廬山會議上的擔心成了現實,使他憂心如焚。在團中央各種會議上,胡耀邦總是強調,青年們要團結起來,戰勝暫時的困難。但在團系統小規模會議上,對自己熟悉的人,胡耀邦多次講到,現在出現的問題,恐怕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是我們的工作出了大問題。1961年初秋,他對十分熟悉的《中國青年報》記者唐非(后任副總編輯)說,我要到農村親眼看一看,你和我一起去。

面對農村出現的嚴峻飢荒,中共中央於1960年11月初發出了《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又稱《十二條》),著手糾正一些錯誤做法。為扭轉農村形勢,周恩來總理提出,從中央國家機關抽調一萬名干部下放到災區基層,主要到“五風”嚴重的安徽、河南、山東等省農村,幫助整風整社,恢復生產。周恩來、李富春、李先念、譚震林、習仲勛組成了中央精簡干部和安排勞動力五人小組,很快從中央和國家機關選調了9600余人下農村勞動,其中包括團中央機關20余人,12月離開北京下鄉工作。

政策調整開始了。1961年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八屆九中全會上,毛澤東講話要求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在1961年搞一個“實事求是年”。

4月2日至5月16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國家主席劉少奇到自己的老家湖南省寧鄉縣作了44天的社會調查,真切地看到了農村的嚴重情況,不由地心靈震撼,決心正視農村問題,調整政策,糾正“人禍”。他鼓勵更多的中央各部委領導人到基層作調查。

下車伊始,先看到聊城的飢荒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