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太湖到大海:吳冠中

李樹平

2015年05月15日08:5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2010年6月25日晚11時52分,一代藝術大師吳冠中因病逝世,走完了他91年的人生之路。沒有告別儀式,沒有追悼會,吳冠中先生穿著平常愛穿的紅色夾克衫、頭枕自傳《我負丹青》,永遠告別了這個世界。吳冠中留下遺願:他的骨灰由親屬撒向大海。一個從太湖鄉間走來的孩童,一輩子在無邊無際的藝術海洋中艱難遨游。酸甜苦辣,無怨無悔,從少年到白頭。當自己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候,他選擇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魂歸大海給人以深深的啟示:生命可以消失停止,軀體可以化作一縷青煙,對藝術追求的精神卻永永遠遠。

茅草窩裡要出筍

1919年,吳冠中誕生於江蘇省宜興縣閘口鄉北渠村,一個河道縱橫,水田、桑園、竹林包圍著的村子,“地地道道的農村,典型的魚米之鄉。”父親是鄉村小學教員、校長,“其實識字也不多,兼種地,但與隻能干農活的鄉下人比,他顯得優越而能干,鄉裡人都稱他為先生。”而母親出身於地主家庭,雖是文盲,卻是富家女下嫁窮書生,大家閨秀,心氣很高。當時是比較開明的吳冠中的外公做主選定了他父親這個女婿。他們家有十余畝水田,“家裡平常吃白米飯,穿布衣裳,生活過得去。”父親平時在外教書,隻寒暑假回家種田﹔母親獨自在家操持家務,相安度日,“是一對誠信的苦夫妻。”“他們志同道合為一群兒女作牛馬。”

吳冠中是長子,是他母親許多孩子中唯一喂奶至4歲多的,所以得到了她的特別偏愛。而他自己,也特別為父母爭氣,7歲那年,開始在父親的私立吳氏小學讀書。小小年紀,就是一個在學習上很要強,生活中非常懂得照顧父母、體恤家庭,也很了解家鄉世故人情的貧家少年。童年時的他特別懂事,從不要父母花錢給他買吃的玩的。在他的人生記憶裡,最讓他珍愛的玩具就是父親用幾片玻璃和彩色紙屑糊的一個萬花筒,萬花筒“那千變萬化的圖案花樣,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啟迪者”﹔最讓他為之驕傲的,就是“每次過年,父親從大櫥(衣櫃)裡拿出一幅中堂畫和一副對聯挂在堂屋裡,一直挂到正月十五,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卷起來,藏進大櫥裡。……我們家是小戶人家,房子也不大,但村裡有中堂畫的人家很少……”最早接觸到美術是因為給他家畫中堂、寫對聯的繆祖堯老師。那時他在吳氏小學教書,是父親的好朋友。“小學就設在祠堂裡,繆祖堯也住在祠堂裡。我從此經常到繆祖堯老師的房裡去,看他畫畫,開始觸及繪畫之美。”繆老師“什麼都會畫,畫山水,畫紅艷艷的月季和牡丹……有一回父親用馬糞紙做了個筆筒,糊上白紙。繆老師在上面畫個漁翁,一隻大鳥和大蛤蜊,畫成后給我講解這畫的是鷸蚌相爭的故事……”最難忘的一個場景是有次為母親配藥去和橋,“我爬上大石橋,看橋下大船和小船互相擁擠,南來北往的船隻排成長隊等候通過,桅杆睡倒了,帆落成一堆,纜索糾纏不清,船員們吵鬧、呼喊,亂成一片,這仿佛是《清明上河圖》的藍本……從高橋上俯瞰大河裡往返的帆船,景象很動人,有白帆、黑帆、棕色的帆,也有的小船用一塊蘆席作帆。帆影近大遠小,一眼看到遙遠處,船和帆便成了一個小點,這是我最早接觸到的透視現象了。”最難忘的一次委屈是在鵝山小學。他一直是好學生,常受老師表揚。可母親常年咳嗽,家裡懷疑是癆病。聽說白果可以治,於是就串通幾個同學摸黑到院裡偷白果,被老師發現,打了十板手心,卻怎麼也不肯說出母親的病。最擅長的就是考試。在初小,吳冠中的成績非常拔尖,后來經過競爭考試,考取了和橋鎮的鵝山小學。這是當年全縣最有名的縣立完全小學,要寄宿。看到父母“粜稻,賣豬”湊錢交學費,吳冠中“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了!不過,一學期后,他就給父母帶來了喜訊:總分名列全班第一。“正好繆祖堯老師也在我們家,也樂開了:‘爌北(父親的名),茅草窩裡要出筍了!’”小學畢業,吳冠中在數百人的考試中考取了當地最有名聲的無錫師范初中。初中畢業,又考進了極難考進的浙江大學代辦的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電機科。就是后來參加全國公費留學考試,繪畫專業留法方向,僅有兩個名額,吳冠中也自信地表示:“隻要有一個名額,就是我的!”考試結果,他以繪畫專業第一名被錄取(時任閱卷老師的陳之佛抄錄了他的試卷。60年后,陳之佛的抄件被發現,吳冠中的“狀元試卷”得以重現。吳冠中赴法考試的試卷是《試言中國山水畫興於何時盛於何時並說明其原因》)。最讓吳冠中永記的畫面是當年姑爹和父親輪流搖船送他去無錫上學,“父親不搖櫓的時候,便抓緊時間為我縫補棉被……我從艙裡往外看,父親那彎腰低頭縫補的背影擋住了我的視線。后來我讀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這個船艙裡的背影便也分外明顯,永難磨滅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