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才
抗日戰爭時期,楊得志率領八路軍部隊,轉戰敵后冀魯豫邊區,打擊日、偽、頑、反動會道、匪軍,堅持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
劉華清、張震在懷念文章中評價楊得志:“作戰勇敢,敢打硬仗、惡仗、苦仗,關鍵時刻過得硬、頂得住、上得去、拿得下。”
1940年5月,冀魯豫軍分區司令員楊得志(左三)與部分領導人合影
兩下冀魯豫
1938年夏,十八集團軍總部命令一一五師三四四旅代旅長楊得志帶隊東進冀魯豫地區。9月,楊得志率100多人翻越太行山,穿過平漢路,到達冀魯豫邊區的河南省淇縣,與先期到達的一一五師六八九團會合。幾天后,根據總部指示,楊得志率部截擊由冀南向南逃竄的偽軍扈全祿部,殲敵1000多人。接著,經過一個多月的作戰,基本上肅清了平漢路以東、漳河以南、衛河兩岸近百裡內的偽軍和頑軍部隊,開辟了大片根據地。入冬,楊得志率部返回晉東南。
1939年2月,楊得志奉命二出太行山,挺進直南(即冀南)豫北平原地區,任務是“整編、擴大部隊,待命回山西”。3月,他率部到達河南濮陽、內黃、滑縣交界處的沙區,與在這一帶活動的八路軍部隊統一整編為八路軍冀魯豫支隊,楊得志任支隊長。冀魯豫支隊成立后,確立了“依托直南,堅持豫北游擊戰爭,開辟魯西南”的斗爭方針。3月下旬,依據這一方針,楊得志率主力挺進魯西南。隴海路沿線是敵人的重點守護地帶,他指揮部隊在鐵路兩側反復打擊日偽軍,一度迫使敵隴海線交通中斷。4月下旬,他又遠程奔襲日軍重要據點山東金鄉縣城,斃傷日偽軍250多人,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震撼了駐濟寧、徐州之敵。冀魯豫支隊的一系列戰斗,打開了魯西南、豫東邊界地區的抗日局面。
1939年7月至11月,日偽軍採用“分進合擊”戰術,連續對冀魯豫支隊進行了3次大規模“掃蕩”,妄圖重擊這支年輕的八路軍隊伍。楊得志針對敵人的戰術,指揮部隊適時跳出合圍圈,在敵人側后頻頻出擊,使敵人的“掃蕩”屢屢失敗。冀魯豫支隊的蓬勃發展,也引起了當地國民黨頑固派的不安。頑固派極力限制支隊的行動,特別是定陶縣縣長姚崇禮,多次向支隊進行挑舋。楊得志指揮部隊進行反擊,一舉殲滅定陶頑軍500余人,有力地懲罰了頑固派。
戰斗間隙,楊得志還對如何開展平原抗日游擊戰爭進行了總結。他認為:一、要進行平原游擊戰,必須動員和組織民眾。隻要廣大民眾投入抗日洪流之中,就能形成平原游擊戰所依賴的“活的人山”﹔二、要進行平原游擊戰,必須執行正確的戰術。如:“硬的不打,軟的打”,“敵打我,我不打﹔敵不打我,我打敵”,進行夜戰等。楊得志這些創造性的概括,豐富了我軍開展平原游擊戰的經驗。在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楊得志十分重視群眾工作和地方黨的工作。支隊初到魯西南時,地方黨組織的力量比較薄弱,群眾團體還沒有發展起來。支隊雖與地方黨組織沒有正式關系,但楊得志還是積極支持幫助地方黨組織開展群眾工作,並在經濟上予以幫助。1939年7月,魯西南地委成立,各種群眾團體也建立起來了,魯西南抗日游擊根據地逐步形成。與此同時,部隊也得到了發展,僅一年時間,就發展到了4000多人。
創建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
1939年冬,中央軍委電示楊得志:冀魯豫邊區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要堅持邊區抗日游擊戰爭,建立邊區抗日根據地。冀魯豫邊區所轄的直南、豫北、魯西南等地區,處於平漢、隴海兩條鐵路干線的交會處,雖然地區不大且狹長,卻是華北與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連接樞紐,也是太行與魯中兩大山岳地帶抗日根據地的連接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不論是日軍還是頑軍,都志在必得。在此創建根據地,面臨著復雜而殘酷的斗爭。
1940年春,楊得志奉命率部向頑軍丁樹本等部發動大規模討伐。楊得志制定了一個討伐方案:用“聯合”的名義,派部隊到與丁樹本有聯系的縣駐防,待機行動,各個擊破。一切准備好后,楊得志便和丁樹本“攤牌”,揭露他依靠日寇,妄圖擠走、擠垮八路軍的反動計劃。丁樹本拒不認賬,楊得志便指揮部隊從各地同時發起進攻,打得丁樹本措手不及。丁樹本的2萬多人及地方頑軍大部分被殲滅,他隻得攜殘部逃往豫西。
2月初,石友三部投靠日軍,向北反扑冀魯豫邊區的濮陽。楊得志指揮支隊對石部發起討逆戰役,5次戰斗殲敵2500余人,俘敵800余人,繳獲槍支800余支,給石部以沉重打擊。
隨著反頑擊叛斗爭的勝利,直南、豫北、魯西南黨組織廣泛發動群眾,初步實行民主、改善民生,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並在此基礎上,於4月17日成立了冀南六縣專員公署,4月30日建立了冀魯豫區黨委。
4月23日,黃克誠率領新組建的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由太行來到冀魯豫邊區,與冀魯豫支隊統一整編,楊得志任第二縱隊司令員。同時,成立了冀魯豫軍區。至此,包括直南、豫北、魯西南地區的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6月,日軍1萬多人“掃蕩”冀魯豫邊區。楊得志指揮部隊打了整整13天,殲滅敵人大批有生力量。不久,黃克誠奉命率第二縱隊和由原冀魯豫支隊改編的新二旅到華東加入新四軍,冀魯豫的部隊隻剩下3個團。由於日寇接連不斷的大“掃蕩”,各分區的部隊都在獨立作戰,軍區能掌握的地方武裝很少,要戰勝多於八路軍幾十倍的敵人,困難很大。這時,中央軍委來電,征求楊得志等人的意見,是繼續留在原地堅持斗爭,還是去蘇北地區發展根據地。楊得志知道,這是中央體諒他們的困難,但他更知道,開辟冀魯豫邊區這塊根據地確實不容易,他不能離開這片洒著烈士鮮血、埋著烈士忠骨的土地。楊得志等向中央發電,決心同冀魯豫人民一起堅持抗日斗爭。
黃克誠離開以后,楊得志任新組建的第二縱隊司令員兼冀魯豫軍區司令員。1941年3月,敵人在華北推行第一次治安強化運動。4月12日,日軍1萬余人、偽軍1萬余人對濮陽、內黃、滑縣交界處的沙區進行“鐵壁合圍”。楊得志率領縱隊機關和主力一部突出重圍,跳到魯西觀城縣。然后,奔襲敵人后方清豐縣城及周圍據點。這一行動,打破了敵人的部署,縮短了敵人原定的“掃蕩”時間。這一次大“掃蕩”之后,冀魯豫邊區敵情更為嚴重,周邊地區駐有敵人重兵,根據地有日偽軍7萬多人,第二縱隊的回旋余地越來越小,斗爭形勢更為嚴峻。7月中旬,為了統一冀魯豫平原抗日斗爭力量,中共北方局、八路軍總部決定,冀魯豫邊區和魯西區合並為新的冀魯豫邊區,楊得志任第二縱隊司令員、區黨委委員。兩區剛一合並,楊得志和政委蘇振華就主持召開了邊區軍隊高級干部會議,研究嚴峻形勢下的軍事斗爭問題。
1942年秋,日寇對冀魯豫地區又開始了“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9月25日,日軍分別在山東省聊城、莘縣、鄆城、巨野、濟寧及河南省濮陽等地集結兵力,於26日夜間,秘密向冀魯豫軍區中心區合攏,27日拂曉到達預定位置,形成了以河南省范縣單堂村為中心半徑約30公裡的包圍圈。楊得志緊急指揮軍區領導機關向外線轉移,於當日下午越過黃河故道到達南華地區。接著,部隊經過18天的浴血奮戰,打破了敵人的“鐵壁合圍”。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