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台灣和港澳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
全國抗戰爆發前,台灣同胞就對日本帝國主義步步侵入祖國大陸給予極大的關注,經常提醒大陸人民警惕日本帝國主義的陰謀。七七事變后,大陸人民舉國抗戰的行動給台灣同胞以極大鼓舞。1937年11月至1938年3月間,宜蘭等地數千名礦工舉行暴動,襲擊當地警察,焚毀日軍彈藥庫,奪取武器,最后進入阿裡山堅持抗戰。1938年夏天,台灣愛國者將日軍久留米儲油庫炸毀,使可供日軍使用6年的汽油全被燒掉,並炸死炸傷日軍70多人。1939年3月,高雄地區1000多農民壯丁為抵制日軍征兵舉行起義,奪取日軍的槍支並與之激戰,犧牲600多人。同年10月,基隆地區被強征入伍的300多名壯丁領到軍械后,掉轉槍口當場暴動,經數天戰斗殺傷日軍170余人,最后進入叢林堅持斗爭。
為了適應台灣地區的斗爭條件,台灣同胞除了憤然舉行武裝暴動以外,還採取了多種形式進行斗爭。他們或以隱蔽的手段破壞軍需生產﹔或故意拖延征工、征糧、征稅時間﹔或破壞公路、鐵路、橋梁,阻礙運輸。台胞林新夏,1939年被日軍強征到海南島當監工,他利用當監工和擔任日語翻譯之便,經常了解日軍的動向,多次向當地抗日游擊隊提供情報,使日軍常常遭到突然襲擊。
七七事變后,台灣高山族人民也不斷發動反日斗爭。其中有1937年的枋寮高山族和漢族1300余人的暴動﹔1938年初霧社高山族人民的暴動,以及1941年3月台東高山族200余人的暴動。高山族人民的反帝斗爭,給祖國大陸的抗日戰爭以有力配合和支援。抗日戰爭期間,香港和澳門同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始終積極參加抗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港、澳地區是祖國獲得海外援助的重要國際補給線。大量的抗戰物資由港、澳上陸轉運內地。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在港、澳設立了許多聯絡國際支援抗戰的機構。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長期以香港為基地,在港、澳同胞配合下聯絡海外同胞,募集了大量捐款支援抗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半個月,1941年12月25日日軍佔領香港。在香港淪陷期間,港澳地區的廣大人民,在內地人民抗日武裝的支援下,與日本佔領者展開多種形式的斗爭,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在日軍進攻香港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抗日游擊隊派出武裝工作隊,進入沙頭角、西貢、大埔、元朗、羅湖、沙田等地區,發動群眾,收集英軍遺棄的武器彈藥,共獲輕重機槍30多挺,步槍數百支以及一批其他軍用物資。隨后開展游擊活動,首先在元朗捕捉處決一批為日軍服務的罪大惡極的漢奸,迅速控制了大霧山。同時在元朗、沙田等地組織了兩支自衛隊和一支農民常備隊,在西貢區、大埔區的部分地區,先后建立了農民自衛隊和新兵訓練隊。西貢區還成立了“游擊之友”小組,以小規模騷擾的方式打擊日偽軍。經過三四個月的工作,1942年3月成立了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港九大隊,下轄長槍隊、短槍隊、海上隊和市區隊。港九大隊成立后,釆取了隱蔽斗爭為主的方針,強調打小仗、打巧仗,先后取得了擊斃漢奸特務隊長蕭九如、生俘日軍高級特務東條正之和炸毀九龍橋的勝利。以香港漁民為主要成分的海上游擊隊,經常襲擊日軍由香港到台灣、汕頭的運輸船隻。1942年8月15日,海上游擊隊在大鵬灣黃竹角伏擊日軍為運輸船護航的“海上挺進隊”,激戰2小時,擊毀日軍機帆船3艘。以后又在南澳口、大浪口等處襲擊日軍,繳獲多艘裝載軍用物資的運輸船。
港澳地區人民的抗日斗爭,匯入大陸人民抗日斗爭的巨流,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廣東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
![]() | ![]() |
相關專題 |
· 圖書連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