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傳人:總參某通信總站【2】

梁蓬飛 張能華

2015年08月27日10:27   來源:中國軍網

原標題:《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傳人:總參某通信總站

從“八台八網”到“七網一系統一平台”的歷史跨越——

網聚三軍,信息直抵單兵

這是一張手繪的黨中央、中央軍委戰略指揮通信示意圖。駐足觀看,令人感慨萬千——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我敵后戰場逐步變成主戰場。為了保障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聯絡指揮,1940年,軍委三局利用僅有的8部直屬電台,區分工作性質和聯絡對象,組成了8個無線電通信網。

這張網有多大?史料記載,其實當時電波覆蓋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晉冀魯豫陝一帶,另有南京、福建、香港等少數幾個南方地區。據說,當年海南瓊崖根據地為了與黨中央恢復建立通信,連續半年不停呼叫,但由於電台功率小、信號弱,始終聯不通。后來逐漸加高天線,直到加上第7根竹竿,才將微弱的信號送到延安。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走進這個總站的各個機房就會發現,我軍通信兵“鳥槍換炮”,通信裝備全部實現了數字化。不僅如此,經過多年的發展,我軍建成了光纖通信傳送網、無線電短波通信網、衛星通信網、電話網、軍事綜合信息網、指揮網、圖像傳送網、軍隊CDMA移動通信系統和一體化指揮平台,形成了無線結合、機固結合、通指一體的保障體系。史上著名的“八台八網”,已經發展為“七網一系統一平台”。

“名稱的簡單改變,並不能全面反映巨大的時代變遷。”該總站主任吳紅光告訴記者,如今,一條條架空明線從北京直通每一個哨所﹔一條條地下電纜鋪設到全國數十個省、市、自治區﹔一根根海底光纜溝通了大陸沿海所有設防島嶼﹔一個個固定、車載、艦載衛星站,連通了遠在高原、戈壁的邊防部隊,直至地球南極的長城站……

有了這些裝備和網絡,指揮決策層真正做到了號令三軍、直通全國,而且可以直接呼叫單兵。

這一天,大漠礪兵,總站官兵聞令而動,通過多種通信手段的綜合運用,保証了參演部隊“抗中通”“擾中通”“動中通”。

這一時,跨軍種聯演在黃海之濱打響,有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通信保障,“空地通”“跨海通”“全維通”在硝煙彌漫的戰場已成為現實。

這一刻,三軍部隊各作戰值班室,全部實現了可視化指揮,軍委領導24小時“叫誰誰到,要哪哪通”。

一字一碼連著千軍萬馬,一敲一擊激蕩戰爭風雲。放眼全軍,一支支通信勁旅像這個總站一樣,在信息化戰場展開歷史新的一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