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傳人:總參某通信總站

梁蓬飛 張能華

2015年08月27日10:27   來源:中國軍網

原標題:《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傳人:總參某通信總站

【單位名片】總參某通信總站,前身是1931年1月在江西寧都創建的紅軍第一支無線電隊,抗日戰爭期間先后發展為軍委直屬無線電分隊、軍委無線電集中台、軍委無線電總台。

組建84年來,這支部隊始終跟隨黨中央、中央軍委轉戰南北,屢建功勛,圓滿完成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邊境自衛反擊作戰、軍事斗爭准備、奧運會和世博安保、科學試驗、抗震救災以及黨和國家重大活動等通信保障任務,先后涌現出“模范通信戰士”易文軍、“模范通信站”某團長途電話站等先進典型,有7名同志當選全國黨代表和人大代表。2009年,由該站組建的通信兵方隊參加國慶60周年閱兵,光榮地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在我軍通信兵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總參某通信總站

《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傳人

■本報記者 梁蓬飛 特約記者 張能華 通訊員 田文章

這是一支由毛澤東、朱德親手創建,自誕生之日就保障黨中央、中央軍委實施戰略指揮的通信勁旅。

從歷史深處一路走來,他們飽受戰爭磨難,始終跟隨黨中央、中央軍委左右,發出“紅色電波”號令三軍,不愧是黨忠誠可靠的傳令兵。

向未來戰場闊步走去,他們幾經實戰砥礪,在傳承革命先輩紅色基因中迅速成長壯大,已成為我軍信息化建設的排頭兵。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裡,記者走進總參某通信總站,近距離探尋這支通信勁旅的抗戰歷程,感受我軍通信兵發展的滄桑巨變。

從“紅色電信溝”到“數字江河”的巨大變遷——

信息尖兵,直通“五維戰場”

鍵盤飛擊,電波穿空——

2008年5月14日0時27分,經過2個半小時不停地撥打,話務員沈玲燕終於接通了汶川縣委書記的電話,一條新開辟的“電波通道”將中南海和重災區緊緊連在了一起。

鼠標輕點,“鴻雁”飛天——

2012年6月19日15時46分,中國第一封太空E-Mail,通過由我軍通信戰士架起的“天地大道”,飛抵“天宮一號”,我國首次開展的天地電子郵件傳輸試驗宣告成功。

從京畿要地到邊遠山區,從浩瀚天空到神州大地,在通信兵編織的網絡裡,再無“信息孤島”。 “這樣的情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總站軍史館裡,兩則簡單的舊聞,讓一輩子奮戰在通信戰線的幾位老兵感慨萬千。

穿越時空隧道,思緒回到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當時,總站的前身、軍委直屬無線電分隊,散落在延安以西的一條長達數十公裡的山川裡。整個抗戰期間,黨中央和毛主席就是通過這條被稱為“紅色電信溝”裡的電台,指揮八路軍、新四軍與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搏斗。

人類以什麼工具生產,就會以什麼工具打仗。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當年奮戰在山溝裡的通信戰士,已經蛻變為徜徉在“數字江河”裡的信息尖兵,他們早已跨越地域的界限,直通陸海空天電“五維戰場”。

那年盛夏,一場信息化條件下的跨軍兵種演習,在西北戈壁卷起狂飆。在總站官兵的鍵盤飛擊聲中,上萬組聯合作戰數據實時融合,三軍火力打擊指令一體分發,戰鷹振翅、鐵流突進、長劍騰空,各種作戰力量聯袂上演基於信息系統體系作戰的精彩活劇。

視線超越演習場。近幾年,我軍通信部隊信息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尤其是全軍“通信部(處)”更名為“信息化部(處)”以來,更是實現了從單系統單領域向成體系成規模的跨越,千軍萬馬一張網、陸海空天一幅圖、偵控打評一條鏈日漸成型。

勝由信息通。無論是“和平使命”“跨越”“機動”“紅劍”等重大軍事演習,還是神舟發射、亞丁灣護航、抗震救災等重大非戰爭軍事行動,以這個總站為代表的通信部隊打通了各作戰單元之間的“神經血脈”,串鏈結網達成了體系作戰的“聚指鐵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