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蓬飛 張能華
從“永不消逝的電波”到“忠誠可靠的傳令兵”的血脈傳承——
紅色基因,鑄就鐵血脊梁
2007年12月,中央電視台軍事頻道專門為專家學者開設的欄目《和平年代 周末開講》,首次播出了一名普通士兵的專題講座。他,就是總站四級軍士長卓張明。
誰能想到,當初的他,曾因身高不足而差點不能入伍,初入部隊由於體能太差一度成為幫扶對象。誰又能想到,后來的他,在真信真學真講黨的創新理論中脫胎換骨,掌握了總站所有的通信裝備,被四總部表彰為“愛軍精武標兵”,榮立一等功,成為中國軍隊新型士官的一張名片。
探尋卓張明的成長之路,總站政委田承軍倍感欣慰:“是通信兵革命先輩的紅色基因,滋養了他忠誠可靠的意志品質,鑄就了他不屈不撓的鐵血脊梁。”
翻開總站的歷史,記者讀到這樣一位通信兵: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軍委三局指派無線電分隊政委李白前往南京建立電台。由於受到層層阻擾,不得不轉往上海設站。
1942年9月的一個深夜,李白正在發報時,被日本特務偵測到方位不幸被捕。在獄中,敵人對其進行了嚴刑拷打,灌涼水、拔指甲、用電燎、坐老虎凳……受盡9個月的非人折磨,他始終沒有吐露半句實情。
此人,正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主人公李俠的原型。
周恩來曾說,“中央委員加電台等於黨中央”。在這個意義上,構成通信兵的“素質要件”,除了過硬的業務能力,更需要對黨至死不渝的無限忠誠。
先輩的光輝事跡,激勵著一茬茬總站官兵。他們將“永遠做黨忠誠可靠的傳令兵”融入血脈、寫入基因,代代相傳。
“塞繩雖短,系千軍萬馬﹔塞孔雖小,見戰爭風雲。”這是總站某長話站代代相傳的座右銘。為了實現“人在電話通,不停一秒鐘”,一群女兵多年如一日,每天插拔塞繩上千次,在小小的“三尺機台”前,度過了人生中最寶貴的青春歲月。
一段時間,保障軍委首長的通信系統,出現了萬分之一的中斷幾率,且中斷時長僅為一兩秒鐘,完全在行業標准之內,但總站堅持成立課題組集智攻關。經過7000多萬次高強度掃描測試、3000多萬行數據的錄入檢測,他們最終將這一故障發生率壓減到了20萬分之一。一種傳承,無限精彩。穿越全面抗戰的烽火,邁向強軍興軍的征途,新一代通信兵正在續寫“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時代戰歌。
![]() | ![]() |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