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傳人:總參某通信總站【4】

梁蓬飛 張能華

2015年08月27日10:27   來源:中國軍網

原標題:《永不消逝的電波》的傳人:總參某通信總站

【記者感言】

始終不變的是忠誠可靠

■梁蓬飛

走進總參某通信總站,就走進了我軍通信兵的昨天,也走進了我軍通信兵的今天。

從“一部半電台”白手起家到“八台八網”初步構建,從勉強輻射全國戰場到無縫覆蓋陸海空天,從傳統“通信戰士”到現代“信息尖兵”……時代在變,戰場在變,作戰樣式在變,通信兵也在變。但始終不變的,是他們對紅色基因的薪火相傳,對黨和軍隊的無比忠誠,對贏得勝利的無比渴望,對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信心血性。

莫道承平日久,時刻憂患在心。作為黨忠誠可靠的傳令兵、我軍信息化建設的排頭兵,隻有鑄牢軍魂、練好本事,枕戈待旦、常年備戰,才能確保黨中央、中央軍委一聲令下直達三軍,才能確保我軍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歷史照進現實,現實啟迪未來。70年前的槍炮轟鳴聲猶在耳畔,70年來的強軍征程仍需隻爭朝夕。

【探訪史館】

毛主席為《通信戰士》題寫刊名

■本報記者 劉一偉 特約記者 李強 通訊員 談劍

走進總參信息化部通信兵陳列館,一本泛黃、殘破、手刻油印的《通信戰士》創刊號映入眼帘。

翻開它,猶如走近我軍通信兵發展的歷史源頭。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靠“一部半”電台起家的我軍通信兵,急需培養壯大通信人才隊伍。1939年底,軍委三局局長王諍把王進和林風兩個青年學生干部叫到一起,對他們說:“有件事想了很久了。三局的業務和各根據地的聯系越來越廣,為了交流前后方的經驗,使通信人員更好地掌握手中武器,我們需要辦一個自己的刊物,刊物定名為《通信戰士》。”

當時,延安的一些軍政報刊都有毛主席的題字或題詞,林風在王諍授意下起草了“發刊緣起”,請求毛主席題寫刊名和發刊詞。過了10多天,毛主席的批復回來了。在3張32開的毛邊紙上,主席一連書寫3個“通信戰士”,並在退回的“發刊緣起”上寫道:“我沒有時間寫發刊詞,你們好好辦吧。”

看著毛主席的題字和批示,3個人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他們把毛主席手書的“通信戰士”精心刻成木印章,並從市場上買來了油印機、油墨、蠟紙和紙張。

1940年元旦,套紅印著毛主席書寫刊名的《通信戰士》正式出版。王諍在發刊詞中寫道:“從1930年到今天,通信工作的作用當抵得若干武裝隊伍的力量——依靠它來掌握戰斗全局﹔依靠它來實現黨的及時領導﹔依靠它來明了國內外的情況。”“今天和大家見面的禮物,影視技術知識的灌輸者,交換工作經驗的媒介,建立工作制度和工作紀律的推動者。它應該使我們的工作更前進一步,優良的傳統更加發揚光大……”

在黨中央的熱情關懷和廣大通信兵的支持幫助下,《通信戰士》越辦越紅火。除開辟“電學講座”“制造報告”“技術問答”“工作經驗”等專欄外,還刊登反映通信戰士生活的通訊、散文、報告文學、詩歌、隨筆等。其中《一架發電機的誕生》一文,熱情謳歌了在西北高原上用智慧、意志和雙手創造奇跡的通信戰士,被《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群眾周刊》相繼轉載。

1941年10月,毛主席為通信兵題詞:“你們是科學的千裡眼順風耳!”這12個字在第11期《通信戰士》雜志上刊登后,迅速引起熱烈反響,成為全軍通信兵的座右銘,一直沿用至今。

時光荏苒,薪火相傳。如今,這份雜志已成為我軍通信官兵書桌案頭必備的讀物。截至記者採訪時,已出版676期。從抗戰烽火中走來,向信息化戰場邁進,墨香四溢的嶄新封面上,毛主席親筆題寫的刊名依舊熠熠生輝,光照今人。

“676期《通信戰士》雜志,就是一部我軍通信兵發展史。”記者有理由堅信,隨著在強軍興軍征程上的闊步邁進,《通信戰士》必將見証和記錄我軍通信兵更加絢爛奪目的時代風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常雪梅、楊麗娜)
相關專題
· 專題資料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