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
海闊天空的中國胸懷
■張磊峰
“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為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斗到底……”除了被八路軍戰士楊仲山救出,后按聶帥指示收養並修書一封送還日方的美穗子、琉美子姐妹,讓我們再看看下面兩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中島幼八。中島1歲時與家人作為開拓團成員從東京遠赴黑龍江,父親1945年應征入伍后失去音信。日本戰敗后,中島的生母在一個冬夜,把餓得奄奄一息的他托付給了中國小販老王。老王用擔子挑著熟睡的中島挨家挨戶尋找好心人。一位名叫孫振琴的中國農婦二話沒說收留了他,盡管她知道這孩子是日本侵略者的后代。中島近期出版了一本名為《何有此生》的回憶錄。日本《朝日新聞》評論說,“《何有此生》飽含深情,傳遞出中國人的溫暖”。
另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叫穆青。新華社記者穆青曾是八路軍120師的干部,一次,他隨部隊攻佔了日寇的一個炮樓,在炮樓的角落裡發現了兩個大木箱,打開后,竟是被日本鬼子剁下來的人手,有大人的,也有孩子的,滿滿兩箱子。穆青所在連的連長是個身經百戰的老紅軍,也禁不住捂住嘴蹲下身去,戰士們都哭了。
3500余萬人的慘重傷亡、5000多億美元的巨大損失,日本軍國主義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無盡的國殤家痛。即便如此,抗戰結束后,中國人民仍以德報怨,幫助百萬日僑重返家園,把數千名日本戰爭遺孤撫養成人,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博大胸懷和無疆大愛。
“中日一衣帶水,2000多年來,和平友好是兩國人民心中的主旋律,兩國人民互學互鑒,促進了各自發展,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主席在5月23日舉行的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上語重心長地說,“牢記歷史,是為了開創未來﹔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今日之寰宇,早已不是法西斯橫行的時代﹔今日之中國,也早已不是那個積貧積弱的中國。作為精神上的強者和巨人,中華民族更添寬宏大量的氣度和底力。我們強調牢記歷史並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中日雙方應不辜負人民的心願,共促和平發展,共謀世代友好,共創兩國發展的美好前景。(記者武元晉 特約記者王海洲 通訊員原俊敏)
推薦閱讀
![]() |
相關專題 |
· 專題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