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抗戰時期的王震。(資料圖片)
近日,記者與長沙市、瀏陽市黨史部門的同志來到瀏陽北盛的王震故居。目的之一就是弄清王震將軍在“三五九旅南征”時,是否回過這座房子。結論是否定的,將軍沒回到這裡,倒是派了兩個部下,接了家中兩個年輕力壯的到隊伍裡。將軍本人軍務繁忙,隻好過家門而不入。
王震率部南征,目的就是為迎接抗戰的大反攻,在華南建立根據地。可毛澤東在走出這一著棋前,也預計到了風險。他對南下支隊司令員王震說:“如果國際反法西斯戰爭迅速勝利,蔣介石決不允許你們把這把刀子插在他的咽喉,他會首先集中力量吃掉你們。這樣,你們孤軍深入……甚至可能全軍覆沒,包括你本人在內。”王震當即表示: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都堅決地完成任務。
果然,王震一路拼殺。
激戰大田畈
1944年11月20日,王震率領部隊從綏德啟程東進,渡過黃河進入山西,經過河南到達湖北。
1945年1月14日,部隊跨過天塹長江,向鄂南挺進。支隊政委王首道在《憶南征》中感嘆:“這片本來交通發達、資源豐富的地區,已被萬惡的日本侵略者糟蹋得不成樣子,到處一片荒涼景象。”
2月25日,正當部隊通過陽新和大冶之間的公路時,突然有3輛汽車疾馳而來,上面載著數十名日軍。王震命令第一、三大隊留少量部隊與敵人戰斗,主力繼續翻山,從魏家灣繞道至陳家灣。日軍當即被擊斃5名,擊傷若干,拖著尸體狼狽潰逃。為了防止敵人報復,部隊第二天提前出發,除派出一部分部隊阻擊敵人外,其余仍按原計劃翻過大同山,進抵大田畈、團陵灣一帶。
這天中午,部隊來到大田畈,准備進村宿營,並作了防敵報復的戰斗部署,把主陣地選擇在大田畈地區的制高點上,由五連防守。進入陣地不久,果然,500名日軍,700多名偽軍,向這裡殺來。雙方你來我往,戰斗到午夜時分。
王震得到前沿戰報后,決心痛殲這股來犯之敵。他一面派出援兵,一面命令他們堅決消滅敵人。
日偽原本打算重新組織力量發起進攻,不料突然受到八路軍援兵的沖擊,頓時亂了陣腳,最后被壓縮在一條小山坳裡。殺聲震天,刀光閃閃。日軍傷亡慘重,倉皇潰逃。一部分日軍退到東山上,龜縮在4座碉堡裡負隅頑抗。八路軍一鼓作氣,先后用辣椒稻草煙嗆、干柴枯草圍燒,再用煤油桶裝炸藥爆破,然后挖地溝爆破,解決了4個碉堡的全部敵人。
這一仗,八路軍共殲日偽軍400多名,繳獲大炮7門、輕重機槍20余挺,還有其他大批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
這一仗,也是南下支隊渡江后打的第一場大仗,打出了自己的軍威。
攻佔平江城
3月23日,王震率領部隊主力由江西的水口坳出發,從江西進入湖北,又從湖北進入湖南,一天之中走了三省地界。3月26日,南下支隊進入湘北重鎮平江縣城。當地日偽軍懾於我軍威勢,已於20多天前同時撤走。佔領平江縣城后,南下支隊番號改為“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並出了布告。布告中說:
去歲湖南淪陷,日寇肆意橫行
……
本軍奉命援湘,消滅萬惡敵人。
實行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好人。
工農商學各界,軍隊地方士紳﹔
不分階級黨派,皆願相見以誠﹔
一致聯合對敵,展開民族斗爭。
……
願我三湘子弟,一致義憤填胸﹔
起來保鄉衛國,充當抗日英雄。
……
據有關當事人回憶,這布告由周立波起草,最后經毛主席修改定稿。在平江鉛印、石印了上萬份,都張貼分發完了。當時,防守平江一帶的是國民黨第九區戰區副司令長官王陵基——一個頑固派,自然不允許八路軍涉足他的地盤,也出了個六字體布告,攻擊南下支隊,並把他的布告蓋了八路軍的布告。這當然讓南下支隊的秀才們生氣,便刷石灰水蓋了王的。紅白互蓋多次,叫做“牆頭上的戰斗”。
一夜過湘江
中央命令部隊繼續南下。
7月19日,部隊除三支隊留在鄂南打游擊,其他支隊均由平江到達長沙福臨鋪地區,准備西渡湘江,然后經長沙、寧鄉、湘潭、衡山、安仁等地區南下,挺進粵北。
渡江選擇在銅官至丁字灣長達10余裡江段上。隨軍作家周立波曾寫有《湘江一夜》,描繪了當時過江的情景:7月23日晚,部隊分三路渡江:南路,一支隊主力由丁字灣北面的半邊山上船,於對面斑馬湖登岸﹔中路,二支隊護衛軍部機關及直屬隊在石渚至石門磯一帶過江,在新康高沙脊附近上岸﹔北路,由四、五、六支隊共同組成,是全軍渡江主力,由銅官鎮經洪家洲至新康五裡牌登岸。
夏日的黎明來得格外迅速,5時剛過,東方已露出了魚肚白。北路渡江主力四、五、六支隊戰士及100余匹戰馬均已全部渡過湘江,正集結在湘江西岸鎮湘寺及石堤八字牆一帶休息。這時,一艘汽艇拖著幾隻木船從靖港方向開來,早埋伏在鎮湘寺和粉行大堤上的警戒部隊,立即依附河堤朝江中開火,霎時便將汽艇上的數名露頭日兵擊斃。汽艇嚇得立即掉頭北竄。駐扎在靖港南岸堤的日偽警備大隊聞訊從陸路趕來增援,也被警戒部隊擊退。其他各路雖然遇到點小麻煩,可也按時渡過湘江。
吃過早飯后,三路部隊會合在新康鎮南5公裡的杲山寺。王震司令員對渡江戰役作了簡要的總結:“我們四五千人馬,一夜橫渡湘江,躲過天上飛機轟炸,打退水陸敵人數次襲擊,全軍僅傷兩人,這是我們南征以來渡江作戰中最順利也是最好的一次!”
接走毛楚雄
部隊來到湘潭。據隨三五九旅宣教科的同志回憶當時的情景:“這是一條寬大的古道,比公路窄不了多少,農民販夏布、棉花的絡繹不絕。向西看去,沐浴在陽光下的山沖裡的幾棟瓦房特別顯眼。大家前后傳話:這就是韶山沖——毛主席的家。雖然部隊沒有停止前進,但人們的腳步挪動很慢,都想多看一眼,看個夠。聽說毛主席的祖墳都被挖了,那他的親人還能住在這裡嗎?遠看那裡有雞、鴨、豬、牛,像是有人居住。這是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地方,果然出了個毛澤東這樣的世界偉人。”
在這裡,支隊把毛主席的侄兒毛楚雄接出來了。就這樣,17歲的毛楚雄在司令部每天同王震一起行軍生活。只是,后來在中原突圍返回延安途中應胡宗南請求,王震派出一個旅級干部到西安去談判,毛楚雄改名作為隨從,兩人一路前去。可兩個人莫名其妙地失蹤了。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才查明真相——半路上被國民黨的一個團長殺害了,並找到了他們的遺骨。
率部又北返
過湘潭,走衡陽,來到安仁,部隊就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襲擊。進入桂東八面山后,頑固派又調動8個團的兵力,重重包圍,步步進逼,企圖一舉殲滅這支部隊。部隊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
這是一個片斷的記憶:8月18日,部隊冒雨走了一天,走到一處獨立茅棚停下來。王震光著腳板吩咐宿營。他已經兩天沒有睡覺,雙眼都熬紅了。他把先到的部隊安排好后,走進一間又小又黑的茅屋,在灶台上打開地圖,籌思明天的行軍路線。不大工夫又走出來,讓出房子給戰士們休息,自己帶著兩個警衛員,在茅屋旁邊有半截牆的草地上搭起露營的帳篷。沒有米,沒有南瓜,也無處可買。全身曾被穿過八顆子彈的副參謀長蘇鰲,忍痛把自己的馬殺掉,分給每人一小塊馬肉。另外的部隊,雖有南瓜,卻找不到鍋煮,隻好生吃……
指戰員盡管又冷又餓,可情緒仍然很高。王震走來,詢問戰士們:“這兩天,你們都沒搞到飯吃吧?”大家點了點頭,都沒吭聲。有個青年戰士輕輕嘆了口氣,小聲說:“人要能夠不吃飯,不睡覺就好了。”大家一聽都笑了。王震笑著對坐在一邊的作家周立波說:“周立波,你日后要寫小說,就把我們這些人寫成不食人間煙火,這樣才有意思。”大家聽了,不禁大笑起來。
這証明毛澤東事前的擔心發生了。8月15日,日軍投降。8月29日,中央電令,為避免內戰,南下支隊回師北返。經過近兩年的浴血奮戰,南下支隊出發時5000余人,返回延安后僅剩1414人。
■鏈接
“我黨歷史上的第二次長征”
王震率部南下北返,歷時2年,行程2萬多裡,途經晉、豫、鄂、湘、贛、粵、陝、甘八省,一路克服嚴寒酷熱和高山大河等自然險阻,血戰100余次,頑強地打敗了日寇和國民黨反動軍隊,在群眾中播撒了革命的火種。既展現了王震將軍能征善戰的英雄本色,也創造了中國革命史上的又一奇跡。
后來,毛澤東在宴請南下歸來的王震等營以上干部時,稱贊說:這次南下“是我們黨歷史上的第二次長征”。
(記者 文熱心 通訊員 李敏 周如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