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毛澤東與開國后的土地改革

陳立旭

2015年12月09日11: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的一個重大任務,是領導億萬農民、特別是新解放區的農民實行土地改革。這是一項關系到新中國政權能否穩固的重大舉措。如果土地改革失敗了,剛剛建立的新中國就會失去億萬農民支持,工農聯盟就會解體,新中國人民政權就會垮台。新中國建立之后的土改如此重要,毛澤東決定親自領導這次土改。

“第二場決戰”

農民與土地有著血肉相連的情結。農民一生就是盼望著有一塊土地,他才能安身立命。

后來成為著名全國勞動模范的陳永貴,在老解放區土改時,分得一塊土地后,心中的甜蜜和幸福,是說不盡的。他這個過去沒有一分地的雇農,帶著自己的兒子在自己分到的土地上耕種,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他的兒子在這塊土地上撿到一塊銀元,陳永貴樂得不得了,認為是這塊土地給他帶來了好運。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當年,連陳永貴這樣有很高覺悟的農民,也如此喜愛土地。幾千年來,廣大農民深受封建制度的壓迫,世世代代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們的勞動所得,大部分以地租的形式交給了地主,每到災年,他們往往失去生活來源而流離失所,許多農民被餓死。其原因也是這些農民失去了土地。正因為這種處境,農民迫切希望推翻封建制度,改變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們具有很強的革命性。而農民革命性的源泉,就是想得到一塊自己的土地。

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了這一點,在革命斗爭中著力幫助農民解決土地問題。有了這個前提,廣大農民與工人階級結成了聯盟,並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廣大農民的支持,才使中國共產黨得以生存發展壯大。抗日戰爭時期,在廣大農民的支持下,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得到發展。解放戰爭時期,由於有廣大農民的支持,人民解放軍僅僅用三年時間就打敗了國民黨,建立了新中國。毛澤東說過這樣的話:中國的主要人口是農民,革命靠了農民的援助才取得了勝利。陳毅也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

中國共產黨能夠建立新中國,農民是立了大功的。因此,建國后,毛澤東首先想到的是中國共產黨一定要給農民以利益。怎樣做才能給農民以利益?從小生長在農村,在大革命時期又親自領導過農民運動的毛澤東深知,給農民以土地,就是給農民以最大利益,而要給農民土地,就必須實行土地改革。

同時,毛澤東也考慮到了中國今后工業化和農村現存矛盾這兩個因素。就國家工業化來說,毛澤東是這樣認為的:國家工業化要靠農民的援助才能成功。就農村矛盾來說,毛澤東對這樣一種情況看得很清楚:新中國建立后,就全國來說,封建統治已經被推翻了,但是,在廣大新解放區的農村,封建土地制度還存在,這是一個矛盾。如果不改變現存土地制度,農民就會看不到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什麼利益,就會與共產黨離心離德,工農聯盟就會瓦解,新中國政權就不穩固。

因此,毛澤東在開國之初就下決心:要進行土地改革,使農民真正翻身做主人﹔新解放區的三億一千萬農村人口,要用三年時間完成土改,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為了統一各階層的認識,順利完成土改任務,毛澤東強調:工人階級應當積極地幫助農民進行土地改革,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也應當贊助這種改革,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更應當採取這種態度。他還說過這樣的話:戰爭和土改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時期內考驗中國一切人、一切黨派的兩個“關”。戰爭“關”已經過來了,現在我們要過土改這一“關”。

但是,要通過土改給農民以土地,又談何容易!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也限制了許多人的認識,他們認為,土地關系是不能改變的。過去土改時,有的地主就說:我的土地是祖上留下來的,你種我的地,就得交租子,這是天經地義。

參加過晉察冀區土改的丁玲,曾描述了發動農民參加土改的困難。一個老佃農總是說:“唉,地是人家的嘛!”

在舊中國,農村中有許多人、特別是地主,一直認為“地板可以換糧食”。“農民作家”趙樹理以親身見聞寫成的小說中,曾寫到太行區減租減息運動中的“說理斗爭”:地主王老四在減租后“思想打不通”,堅持說:“地板可以換糧食。”地主王老四所堅持的“地板可以換糧食”的觀點,實際上在中國廣大農村很有代表性。

地主們是這樣認識,許多農民何嘗不是這樣認識?可見,要廢除中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育農民提高覺悟,需要動員廣大農民參加。

而動員長期在封建統治下的農民起來搞土改,工作也是艱巨的。過去在東北農民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自己管自己的事,自己過自己的日子,操別人的心干啥。”“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老汗王進北京’,心滿意足了,什麼也不管了。”從這兩句話中可以看出,農民具有分散性,他們往往先考慮的是個人利益,過個人的小日子,不願意管其他人的事。共產黨要把農民組織起來搞土改,並不容易。

中國的農村,一般都是聚族而居。一個村往往是一個大姓的聚集。大一點兒的村子,也是一兩個大姓的聚集。大姓聚集的村子,有錢有地的地主佔統治地位。他們把持著村子的政權和族權,進行長期的統治,而長期以來許多農民也習慣於接受這種統治。新中國成立后,就全國來說,政權變了,是人民政權了,但在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村,地主階級仍然佔有多數土地,他們這種經濟實力,決定了他們在農村中仍然有很高的地位,加上他們保留有其他統治手段,可以說,他們仍然是新解放區農村的統治者。現在,要在新解放區廢除農村的封建制度,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

新中國建立后,在新解放區動員土改時,有一個地主這樣問:過去你們共產黨和國民黨都搞減租減息,不是很好嗎?為什麼現在又要動土地?這個發問,道出了新解放區農民的一個疑問。的確,過去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在農村長期普遍實行的是減租減息政策,國民黨在他們的統治區,也實行減租減息政策。不同的是,共產黨在解放區建立的是人民民主政權,而國民黨仍然維持地主階級統治的政權﹔此外,國共兩黨減租減息的程度也不一樣。新中國成立后,共產黨要在新解放區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實行土改,新解放區的農民在思想上不會一下子轉過彎來。

在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領導下的山東農村流行這樣一句話:“看好咱們的勝利果。”這句話后來被寫入了電影《紅日》中的主題歌歌詞。這句歌詞道出了一個背景:過去共產黨在老解放區進行土改,是在戰爭條件下進行的。當時土改的任務,是動員和組織農民支持革命戰爭。新中國建立后,情況不同了,現在我們進行土改的主要任務,已經由過去的支援革命戰爭,轉變到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上來了。同時,這時的土改,是在與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合作的條件下進行的,是在和平條件下進行的。既然如此,土改所遇到的各種情況,遠比戰爭條件下進行土改,要復雜得多。

正因為新中國建立后的土改面對著復雜的情況,所以,1949年12月4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形容說:“這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1950年6月23日,他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致閉幕詞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戰爭這一關,已經基本上過去了,這一關我們大家都過很好,全國人民是滿意的。現在要過土改一關,我希望我們大家都和過戰爭關一樣也過得很好。大家多研究,多商量,打通思想,整齊步伐,組成一條偉大的反對封建統一戰線,就可以領導人民和幫助人民順利地通過這一關。

毛澤東期望並且相信,共產黨能夠過好土地改革這一“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毛澤東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