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張漢青:習仲勛用一生實踐書寫“群眾路線”四個大字【3】

2016年01月11日15:1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採訪者:后來中央對習仲勛同志的建議和要求是不是迅速做出了反應?

張:是的。一方面,廣東迫切地需要中央的一些權力下放﹔另一方面,當時中央也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的步伐,正需要找一個地方做試點。這個試點不會是一個縣、一個區、一個市,那個規模太小。肯定是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省份來推行這個試點。廣東是這樣大的一個省,有五千萬的人口規模,又是沿海省份,毗鄰港澳,華僑眾多,對外交往早,佔有非常得天獨厚的優勢。當時來講,國家總不可能把特區辦到內陸的邊遠省份吧,一定要在沿海這個地方。古語說“天時,地利,人和”,廣東就有這樣的人文、地緣優勢。前面我講了,華國鋒、李先念、胡耀邦在中南組聽到了習仲勛的要權意見,后來各大組向中央政治局匯報時,華國鋒、鄧小平和李先念、谷牧等參加,習仲勛再次講,“ 廣東如果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的話,我們可以超過香港。”廣東省委的要求,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大力支持。小平同志明確表態,要給廣東權力,讓其“先走一步”。當他在聽到廣東有關“貿易合作區”的名字一時定不下來時,明確地說,“還是叫特區好,可以劃出一個地方,叫做特區。陝甘寧開始就叫特區嘛!”小平同志指示廣東省委要“殺出一條血路來”。不久,中央決定委派谷牧同志會后來廣東調研並協助起草相關文件。所以,我深深感到,廣東向中央要權和中央批准廣東的要求,這是不謀而合,上下同心。

我們在北京還沒有回廣東之前,習仲勛同志就跟我說:“漢青,你趕緊給省裡打個電話,讓大家知道中央同意了,好做點准備。”我就趕緊打電話,當時是省革委會的李美清同志接的電話。我就跟她講,要做一些什麼樣的准備。這樣在中央派谷牧同志下來之前,廣東就已經做了大量的准備工作。

採訪者:大致都是一些什麼樣的准備工作?

張:簡單來說,就是要准備材料,一是起草匯報提綱﹔二是提出有關“特區設想”。這就得要算賬,要准備討價還價。向中央要權,要政策,需有個發展目標,到哪一年要達到創匯多少﹔同時,廣東的財政是要上繳中央的,到底要上繳多少,搞大包干,也有個磨嘴皮的過程。特別是財政部,它們摳得很緊啊,不會輕易放過。地方上繳得少,中央財政就吃不消嘛﹔上繳得多,也影響地方的發展。所以肯定要談幾個回合,想辦法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年5月13日,谷牧副總理帶領工作組到廣東,幫助廣東省委准備報告中央的文件。谷牧后來又去了福建,也是幫助准備文件報中央。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也是廣東干部群眾盼望已久和對之充滿感情的“中發〔1979〕50號文件”。文件中,關於財政方面,明確“明后兩年,廣東每年上繳數確定為12億元,福建每年補助數確定為1億元”。還明確“關於出口特區,可先在深圳、珠海兩市試辦,待取得經驗后,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的問題”。

採訪者:習仲勛同志的“東三區”之行,您是全程陪同的,能否給我們講一講?

張:“東三區”,這是習仲勛同志習慣的講法,后來我們就沿用下來了。是指1978年7月至8月,他帶著我們幾個人,坐著一輛面包車,到廣東東邊的梅縣、汕頭、惠陽三個地區做調查。這次考察工作中,調研農業狀況是重點。習仲勛同志很重視農業,從他來到廣東,就一直在抓。可以說,他的足跡遍布廣東的山山水水。當時廣東的農業狀況很差,一方面南部偷渡外逃跑了很多青壯年,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從“東三區”以至全省來說,生產方式都很落后,產量、規模都不行。廣東四季常青,卻沒有菜吃,這麼多沿海、湖泊、江河,卻沒有魚吃,因為農、林、漁業落后了。

這次“東三區”之行,習仲勛同志先后到了21個縣,接觸了很多人。這一路,他都到農村的田裡去看,到水邊去看,沿途也都要仔細觀察那些山頭。他和地方干部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談。在東江上游一帶,他看到許多山頭光禿禿的,就指出,“這個農業太落后了,山上也是光禿禿的。沒有山就沒有水嘛。廣東是七山一水兩分田,山地佔了七成,江河湖泊佔了一成,耕地才隻有兩成。你這個山搞光了,光山禿嶺,不行啊。農田基本建設不光要治水,而且要治山,我們要靠山吃山,吃山就要養山,不養山就會‘坐吃山空’。”他還講,“山林對農業的關系極大,一片森林就是個小水庫,凡是森林覆蓋面積大的地方,水土就不流失,還可以調節氣候。”所以,當他看到有些地方的山區,林、糧、果、雜糧經營得很好,既造了林,又開墾了梯田,種上果樹、雜糧,他就很高興。他提出要搞好規劃,把治山提到議事日程上。他一路上就跟我們講這些,一路找各級干部座談,找群眾談話,到村庄、地頭、山野、工廠調查。我們都認真地記錄下來。最后他用八個字概括他的印象:“形勢很好,問題不少。”

這年廣東早先遇上連續四十多天的低溫陰雨,推遲了早稻插秧季節,但經過各級黨委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從全省統計,糧食生產仍獲得了好收成。三個地區早稻豐收了,人心比較穩定,群眾情緒較高。但廣東的農業發展不快,耕作還比較落后。當時正是晚稻插秧季節,一路上,習仲勛同志看到拖拉機不多,隻有很少幾輛,像在龍川,一輛都沒有看到。一直到了五華、興寧那邊,才看到稍多一點。而后來在汕頭的普寧縣洪陽鎮,習仲勛同志看到田裡有兩個大漢在前面拉犁,后面一個大漢在掌犁把,三個人拉著一張犁翻地。習書記看了以后心裡很不舒服。他說:“這個怎麼得了啊,解放那麼多年了,現在還靠人力拉犁。”雖然這是個別現象,但缺乏耕牛,拖拉機質量很差,維修費用很高,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1979年2月,習仲勛到肇慶農村了解農民自制沼氣情況。(左一為齊心,右二為張漢青)

所以,習仲勛同志下定了決心,農業一定要搞好,事實上,他一來廣東,就是來抓農業的。1978年省委抓了整風,結合解決農業落后問題。后來習書記本人還兼了省農委主任職務。農業方面問題很多,肥料也缺,農機也缺。還有允不允許包產、包干問題,有不同看法,有不同做法。過去講支農,實際上農業並沒有被擺在首要位置上,而企業的扭虧增盈,有的是搞“轉虧增盈”,把虧都轉到農民頭上了。習仲勛同志來到廣東以后,面臨的就是這樣嚴峻而且復雜的問題。他帶領省委一班人,重視解決農業方面存在的問題,認真探索農村的改革。他大膽支持一些地方對包產、包干的試驗,同時又不搞一刀切,讓各級黨委按照不同的情況去做。

習仲勛同志多年養成一個習慣,做了什麼工作,總要向中央寫報告。他來廣東以后,隔一段時間就要向中央匯報一次。老人家做事的認真、嚴謹和敬業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省委工作中的問題,他自己有機會自己講,有時候就請省委書記李堅真大姐去講,因為她和中央各方面都很熟悉,有時候習仲勛同志就說,“大姐,你去講一下吧!”有些問題,比如省委做了決定,他還不放心,還要向中央匯報,他很重視這個過程。

你看,現在我們六十歲就退休了,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了。習仲勛同志那時候六十多歲才來挑重擔呢,而且是這麼重的擔子,付出那麼大的努力,取得那麼大的成就,真是不簡單。他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的工作方法和精神,令人欽佩。

採訪者:我們知道,您在擔任領導崗位的同時,也一直致力於黨史、黨建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那麼在那個時候,您就群眾路線這個問題是否和習仲勛同志有過比較多的交流?

張:這方面確實有過一些交流,我是從一個晚輩和助手的角度來同習仲勛同志交流的。習仲勛同志這個人之所以這麼朴實,之所以和群眾感情那麼深厚,不僅因為他是農民的兒子,也因為他一生的事業都是為了群眾,也一直在受到群眾的支持。可以說他與群眾就是魚和水的關系,他熱愛群眾,並得到群眾的愛戴支持。毛主席說他是“從群眾中走出來的群眾領袖”。

另一方面,習仲勛同志革命生涯中,順境、逆境,都體驗過。如果講順境,他那麼年輕就擔任陝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那麼重要的職務,當時毛澤東叫他“娃娃主席”﹔當然,這個順境並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他艱苦奮斗得來的。如果講逆境,他在人生最巔峰的時期,在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時期遭受迫害,一下導致了十六年的隔離審查生活,在他復出的時候,已年過花甲,白發蒼蒼了。這種含冤受屈、慘遭磨難的逆境,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熬得過來,還能繼續振作起來,為人民再立新功的。習仲勛同志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投身革命,他年輕有為,再加上后面曲折的閱歷,這些磨難,習仲勛同志全都看作是對自己的一種鍛煉,那麼也就造就了他這個人更堅強的品質。

現在有些年輕干部學歷和文化水平不低,但缺少歷練,沒有什麼實踐功底,沒有什麼群眾工作經驗,這是一個缺陷。有一次,我跟習仲勛同志談起我們現在有些干部存在的問題,他問是什麼問題,我就談到了主要是有兩大不足:一個就是理論修養不足,解放初期,機關裡對學馬列抓的很緊,盡管工作很多,還是要堅持理論學習,形成制度,但是到了后面就越來越不足﹔再一個就是群眾工作的經驗不足,根底不厚,對干部到基層鍛煉抓得不夠好,“三門干部”比較多。習仲勛同志認為我講得對。所以,現在黨的群眾路線、群眾工作這一課,是一定要補的,並且要堅持不懈抓下去。過去考察干部有一條,就是看群眾基礎怎麼樣,會不會做群眾工作。

像習仲勛這樣的老同志,他們跟群眾接觸得特別多,講話胸有成竹,很放鬆,很談得來,也有話題可談。從他們自身來講,喜歡跟群眾交談,同時,群眾也喜歡跟他們談。但是現在我們很多年輕干部,跟群眾接觸就沒那麼容易,也不知道怎麼跟群眾談話交流,跟群眾缺少共同語言。

現在回憶起來,我們最初去寶安、到沙頭角那次,是在1978年7月,那是很熱的時候。習仲勛同志住在縣招待所,房間裡隻配有電風扇。習仲勛同志出門就拿著一把大葵扇。在廣東那幾年,逢酷暑天氣,習仲勛同志像個普通的鄰家老人一樣,拿著大葵扇到處走,照樣跑基層、上會場,根本看不出他是省委第一書記。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習仲勛同志的朴實、平和,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本色。

習仲勛同志到群眾中間,就像魚回到水裡一樣,非常從容,非常親切,可以無話不講,坦誠交心。他發自內心的特別重視群眾工作,特別關心群眾的疾苦。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