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劉建:我眼中的爺爺朱德

劉建

2016年01月26日08:3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編者按: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愛國情懷、崇高精神是民族前行的不竭動力。重溫先輩事跡,聆聽革命傳統,可以充實年輕人的精神世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本刊特推出“先輩故事”專欄,邀請革命先輩的后代,講述父輩或祖輩的真實故事。

1955年5月8日,朱敏、劉錚與朱德和康克清游覽十三陵

舐犢情深深 愛兵意切切

那是一個久遠歲月的回憶,那是一個充滿幸福的回憶,15個春秋的教誨,15個寒暑的關愛,朝夕相處,耳濡目染,巨大的影響在頭腦中回旋,在內心裡激蕩……

1953年夏天,我母親朱敏從莫斯科列寧師范學院返回祖國。不久,我就出生了。母親休完產假被分配到北京師范大學任教。為了讓母親專心工作,爺爺朱德告誡她:我們國家現在非常需要建設人才,你所從事的正是培養人才的工作,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是爹爹對你的期望。同時,爺爺決定把我留在身邊撫養。從那時開始,直至爺爺搬離中南海,我到東北建設兵團及參軍,我在爺爺身邊生活了15年。

我的母親朱敏是朱德的女兒,按舊理我是朱德爺爺的外孫,但他老人家認為那種裡外之分是封建的舊觀念,新社會應該有所改變。他認為我們都是他的親孫子,沒有孫子和外孫之別,一直讓我們叫他“爺爺”。

在爺爺身邊,至今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爺爺要求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爺爺對晚輩是非常關心的,很少對晚輩發脾氣。若你不按照黨紀國法辦事說話,老人家是絕不留情的。

我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期末考試得了59分。爺爺問我:“你考試得了多少分?”我說:“就差一分及格。”爺爺說:“學習是為了走向社會,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是需要知識和人才的。你這個態度不對,看來你沒用心在學習上。你這種思想可要不得,你現在不認真,將來辦什麼事都大大咧咧的,就變成了一個廢人。”爺爺是佃農出身,當年能完成私塾教育,全靠兄弟姐妹們整日辛苦勞動、節衣縮食供他讀書。解放后,爺爺知恩圖報就要求他們一家來一個孩子到北京讀書。當時就來了10多個孩子,大的十幾歲,小的才幾歲,雖說爺爺當時工資不低,但要撫養這麼多的孩子,學費、交通費、生活費,一個月下來就所剩無幾了。爺爺和康克清奶奶一直過著非常簡朴的生活。從1959年開始,國家遇到連續3年的經濟困難。爺爺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餐桌上從此沒有了葷腥。政府將每個國民的糧食定量縮減到最低限度。黨中央領袖們帶頭勒緊褲腰帶。當時,在中南海工作的機關干部由個人報數重新定量。毛澤東主席自報每月糧食定量是26斤,周恩來總理報了24斤,劉少奇主席報的最低,隻有18斤,爺爺也報了26斤。后來按照國家制定的定量標准,北京市規定男性干部糧食定量為28斤。但領袖們堅持說,既然已經自報,就不要變動了。有關部門隻好按照他們自報的數量發給糧票。這導致家裡糧食短缺,奶奶規定每個成員都要為家裡貢獻糧票,直到我參軍到部隊,每次回家看望爺爺奶奶走時,奶奶都要叮囑我把糧票留下。

在那個年代,人民群眾都吃不飽,爺爺要求我們也必須和人民同甘共苦,和同學們一起住校。每頓飯都是一個二兩的黑面饅頭和一碗稀粥,菜也很少。周日回家的時候,菜裡能見到點油腥,孩子們為了搶菜湯拌飯,在飯桌上就打起來了。當時在中南海我們和劉少奇、彭德懷、楊尚昆共用一個食堂,爺爺和劉少奇家孩子多,伙食差,我們用臉盆盛菜。彭和楊兩家人口少,伙食標准高。為了保証爺爺的身體健康,奶奶特別讓廚師給爺爺單獨開小灶,也就是平時菜裡能見點油。可當爺爺的菜端上桌后,我們這些孩子瞪著眼睛看著,爺爺根本沒法吃,就分給了我們。楊尚昆看到這種情況,就端著自家的菜走到我們飯桌前說,我和你們交換一下,嘗嘗你們的菜。實際上,他放下菜就走了。我們將他送來的菜一搶而空。

爺爺從小什麼農活都干過,在戰爭年代,隻要環境允許,他便在房前屋后開荒種菜,這已成為他長期養成的習慣。爺爺是種菜高手,曾在延安的大生產運動中率先垂范。困難時期,爺爺帶領身邊的工作人員和晚輩們,在中南海住所空地上開出一片菜園,茄子、白菜、辣椒、西紅柿這些菜都種過。他還很會用地,中間種什麼,邊上套種什麼。康奶奶在工作之余不但幫助爺爺管理菜地,鋤草、施肥、灌水,還帶領我們春季採摘野菜,如芥菜、苦菜、榆錢葉等和糧食拌在一起做成菜窩窩吃。每周休息日時採摘鮮菜后,爺爺奶奶總會請所有工作人員“會餐”。

我1970年底入伍當兵。我所在部隊的領導長征時是個小紅軍,他十分敬愛爺爺,考慮到爺爺的年齡大,他有意給我找些出差的題目,派我回北京看望老人家。每次回到家,爺爺都十分關心部隊的情況,問這問那。比如:農村戰士、城市的戰士在想什麼?吃的怎麼樣?一個星期能吃幾頓細糧?一天可否保証一頓細糧?干部們能不能與戰士們同甘共苦?怎樣做戰士們的思想工作?一星期能否洗上一次澡?連隊養了幾頭豬?多長時間殺豬吃肉?殺了豬,豬的下水、內臟戰士們能否吃到?干部有沒有佔戰士的便宜?爺爺同時告誡我不要當“兵油子”。我提干后,爺爺常告誡我,干部帶兵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知兵、愛兵,還要學會做思想轉化工作。爺爺說:“部隊打仗是靠著戰士沖鋒陷陣,戰斗勝利要靠官兵一致。”我一直牢記爺爺的囑咐,盡最大努力改善戰士的工作生活條件。1985年,我在部隊任副團長時,曾向團黨委提議,組織宣傳和軍務部門,把每個新兵學習、訓練、生活的情況編輯成錄像片,派專人帶到新戰士的家鄉巡回播放,再把家鄉親人的囑托、父母的勉勵帶回部隊。隨著國家通訊事業的發展,我們又制定了“兩分鐘通話”制度,每逢重大節日每個戰士都能和家鄉的親人通一次長途電話。為了方便那些家鄉在邊遠地區的戰士,團裡派人到戰士的家鄉,把他們的親人集中到鄉鎮,一個個地與自己的孩子通話。有些戰士的親人一輩子沒有打過電話,在數千裡之外,能夠聽到孩子的聲音,激動得淚流滿面……

爺爺很關心戰士。潘開文、管開智和康歷志、齊銘臣這些在戰爭年代跟隨爺爺的秘書和警衛人員講起爺爺愛兵的故事時如數家珍。在延安大生產運動中,有一天,爺爺親自帶領幾名警衛員到南泥灣勘察。到駐地時天色已晚,他們就在兩個破窯洞裡面搭好了簡易床鋪。睡覺前,幾名警衛員商定,讓警衛員管開智跟總司令住一個窯洞,並安排好讓爺爺睡在裡面的床鋪上,靠洞口的鋪位留給管開智睡。夜間站崗,幾個人輪班,到了下半夜該輪到管開智站崗了,站上一班崗的戰士走到爺爺和管開智住的窯洞,輕輕推了一下睡在洞口鋪上的人,說了聲“換崗了”就回去睡覺了。但這位戰士並不知道,他推醒的不是管開智,而是爺爺朱德總司令。原來,爺爺與管開智臨睡前調換了鋪位。天亮后,大家發現爺爺在站崗,感到很奇怪,便問:“首長怎麼不睡覺?”爺爺聽了,沒有埋怨任何人,也不做任何解釋,只是微笑著說了一句:“你們站崗放哨睡不睡覺呀?”大家這才明白,走進爺爺住的窯洞一看,發現管開智在裡邊的鋪上還沒有醒呢!從這件小事上,我充分體會到爺爺的愛兵情懷。

在延安的時候,爺爺很喜歡孩子。當時有很多烈士和老一代領導人在前線作戰,他們的子女都在延安保育院生活,如:劉伯承的兒子劉太行、任弼時的女兒任遠征、革命烈士伍雲甫之子伍紹祖等。直到今天他們還習慣地稱呼爺爺叫朱爹爹,奶奶叫康媽媽。特別是陸定一的兒子陸德,他跟我說:我的這條命是朱爹爹給的。陸德出生后,他母親沒有奶水。延安大生產開展后,生活條件有所改善,養了奶牛,給中央首長每人每天供應半磅牛奶,爺爺知道陸德沒有奶吃,就將自己的這份牛奶送給了他。

頻道精選


珍貴組圖:周恩來19張外交經典照片

遵義會議上誰投了“關鍵一票” 力挺毛澤東指揮紅軍?

盤點:毛澤東如何評價“延安五老”(組圖)

周恩來曾評蔣介石:作為一個戰術家,他是拙劣的外行

緬懷張萬年:彭德懷曾評價他“腦瓜像個活地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朱德紀念館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