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日戰爭中的中共縣長【2】

楊東

2016年02月03日15: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二、建設后方:鞏固抗日根據地基礎

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必須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和后方基礎。穩固的后方,不僅是打擊敵人“以戰養戰”侵略政策的有效手段,也是戰爭所需兵源和糧食供給的重要保障。而中共縣長就是建設后方、鞏固抗日根據地的一支主要領導力量。

在一些游擊區,即便面臨著嚴峻的軍事斗爭形勢,縣長也是“隨時隨地開民眾會,接見村長,拜訪士紳,獲得下層意見的反映”。縣長在“工作領導上、聯系上,不但沒有被敵偽摧毀,事實上政權機構的運用反而更靈活了。軍政民三位一體的配合表現了長足的進步”。(晉冀魯豫邊區財政經濟史編輯組,山西、河北、山東、河南省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時期晉冀魯豫邊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1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年版,第445、446頁。)稷麓縣長趙宜軒就指出,有了武裝能保住人民的天下,有了政權就有了人民的天下,兩者相輔相成,都必須抓好。(參見董壽安主編《河東軍民血戰日寇紀實》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頁。)陳挹芬出任束鹿縣長期間,建立了教育科,區公所設教育助理員,千方百計地選拔和培訓小學教師,在抗日根據地內基本做到了“村村有小學,講授教育課”。有些學校被日軍燒毀,就在野外上課。沒有桌凳,就席地而坐,以腿代桌﹔沒有課本,就自編抗日教材。在日寇橫行、碉堡林立的環境中,他們創造了一套反對敵人奴化教育的隱蔽工作方法,1940年又建立了束冀縣抗日游擊高小,有選擇地吸收一批兒童團長或共產黨員參加學習,培養了一批青年抗日干部。(參見《束鹿縣黨史資料匯編》第2輯,辛集市黨史辦公室1989年編,第176頁。)文水縣長顧永田,為打開抗戰局面、建設穩固的抗敵根基,積極興辦水利,邀請有經驗的知名人士和各堰堰長開會問計,委任進步村長擔任縣水利局局長,修復支渠干渠,在汾河打了攔河壩,廢除了不合理的水規,提出了“上足下用”的合理辦法。1938年全縣增產糧食20萬石,平均每人增產1石。此外,顧永田還恢復了教育事業,發行了本縣貨幣“流通券”,幫助農民贖回土地,廢除舊債,實行減租減息和合理負擔。這些工作,不僅發動了群眾,而且也把中上層人士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積極出錢出糧支持八路軍抗日。當時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也不得不承認文水縣是“抗日模范縣”。(《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2卷,《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1999年編,1003—1004頁。) 孝義縣長傅立民在恢復政權之后,就著手建立戰斗報社,反映地方抗日救亡工作。《戰斗報》發行最多時達800多份,甚至在《星島日報》及《檳榔嶼日報》中都刊載戰斗報社的文章。由於影響愈來愈大,該報曾被評為第二戰區第一份小報。與戰斗報社同時建立的還有戰斗劇社。劇社成立后,曾到申家庄一一五師民運部集訓過一段時間,以后即隨縣府輾轉山區演出。(參見《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4卷,《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1999年編,第238頁。)

抗戰時期,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培養民力,保証軍隊和干部的供給,是頭等重要的任務。在陝甘寧邊區,一些縣長通過領導開展勞動競賽和勞模運動,極大地促進了根據地的穩固和發展。

延川縣長辛蘭亭,為了激勵廣大農民的勞動熱情,在延川縣廣泛開展了勞動競賽、評選勞動英雄的活動。競賽首先在區與區、鄉與鄉、個人與個人之間相互挑戰應戰。后來辛蘭亭又代表延川縣致函固臨、延長兩縣的領導,倡議兄弟縣之間開展友誼競賽,提出了種棉4萬畝、收花60萬斤、增加細糧6000萬斤的目標,並提出了深耕細作、建廁積肥、運輸馱鹽、督促“二流子”參加生產、普遍組織“變工隊”、組織婦女紡線織布等具體措施。當時延屬地委對延川縣的這一創舉給予了高度評價,地委書記張邦英和專員曹力如還親任這場競賽的裁判。在辛蘭亭的精心組織下,延川縣的競賽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多次到村裡給開荒生產中涌現出的勞動英雄披紅挂彩,獎勵镢頭,同時將紅榜張貼於集市上以鼓勵更多的人向勞動英雄學習。

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以及后方的穩固,具有決定意義的就是經濟建設。經濟建設能否得到發展,直接關系著根據地建設的成敗,也關系到根據地的命運和前途。中共縣長深入基層,通過實行開荒種地、興辦水利、發展副業、修筑道路、發展商業貿易、實行變工互助和創辦合作社等措施,使民眾生活得到改善,根據地日益鞏固並不斷發展壯大。

合水縣長高朗亭,“根據合水的具體情況,將經濟建設工作放為經常工作之中心,動員全體人民及干部熱情積極地參加這一工作”。(《合水縣十七個月的工作報告》,慶陽檔案館藏:地檔209卷。)他首先主張創辦地方工業,由政府採取扶持保護政策,創辦地方工業和手工業,以提升群眾的生活水平。1941年9月,在高朗亭的積極支持下,合水縣由政府和群眾合資創辦了濟民紡織廠。這一紡織企業採取集股合作的形式,在當年共集股1800元,貸款700元,購置了織布機、紡織機各一架,招收工人49名。由此也帶動了民間的紡織業及其他手工作坊的發展。(參見《合水文史資料》第2輯(下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合水縣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2000年編,第419頁。)與此同時,高朗亭還積極支持創辦商貿集市。1940年6月15日,高朗亭專門召開了第一次縣政府臨時委員會,集中討論了市鎮建設和繁榮市場問題。會議最終決議大辦商業貿易市場,集中力量修建華池、吉峴、店子、肖嘴等鄉鎮的街道。后又在西華池一次修房百余間,在原有二三家商號小鋪的基礎上,新辦商店30多處,吸引公私從業者達600余人。西華池成為邊區第二商業中心,繁榮非凡,在當時享有“小上海”的盛名。同時,合水縣還辦起小型卷煙廠30余家,生產的“黎明力”“戰馬”“紅光”牌香煙,除在邊區銷售外,還遠銷西北、華北等地。(參見《合水文史資料》第1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合水縣委員會文史學習委員會1997年編,第107—108頁。)

到延安和陝甘寧邊區考察過的美國外交官謝偉思曾指出:“共產黨區域經濟的改善,還是在共產黨的鼓動和領導下,地方政府發起了一次極其強大而廣泛的發展農業和工業生產的運動。”(〔美〕約瑟夫.W.埃謝裡克編著《在中國失掉的機會——美國前駐華外交官約翰·S·謝偉思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報告》,羅清、趙仲強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86頁。)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