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日戰爭中的中共縣長

楊東

2016年02月03日15: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抗戰時期的中共縣長,是實際擔負著各項抗戰任務的地方干部群體。在備戰御敵方面,他們積極投入軍事斗爭,不僅在抵抗侵略、動員民眾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而且大多身先士卒、英勇作戰,充分展現出不畏強敵的革命精神。在建設后方、鞏固根據地方面,縣長在教育、經濟、政治宣傳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少業績。作為領導實際的“指揮員”和躬親實際的“戰斗員”,他們在熱火朝天的革命與建設中創造出大量鮮活的實踐經驗,其中有些經驗成為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依據。此外,縣長的執政理念和行事風格,又是一種象征和符號,成為凝聚人心、推動基層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抗日戰爭﹔縣長﹔中國共產黨﹔根據地﹔基層社會

抗戰時期中共縣長(中共縣長,指抗戰時期中共縣級抗日民主政權的行政首腦。參見楊東:《民國時期縣官稱謂的歷史遷變與基層映像》,《人文雜志》2015年第8期。)的身份背景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工農出身,另一類是青年知識分子,再一類是有著豐富斗爭經驗的“老革命”。在這些縣長中本地干部又佔絕大多數。據晉察冀邊區的報告顯示,地縣兩級政權系統中,80.9%是本地干部。(參見《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17冊,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1985年編印,第262頁。)戰時陝甘寧邊區亦是如此。

全面抗戰爆發后不久,中共明確強調,縣級政權在抗日根據地政權中處於樞紐地位。如陝甘寧邊區在各級政府的總體構架中就指出:“縣政府是邊區各級政權的樞紐。”(《陝甘寧邊區重要政策法令匯編》,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處1949年編印,第5頁。)山東抗日根據地也強調,縣政府是“代表全縣抗日人民之抗日民主政府,為實行地方自治之領導機關”。(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合編《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6輯,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頁。)鑒於縣級政權的重要地位,中共對於縣委書記和縣長都提出了明確要求,且強調縣級政權必須遵循和接受黨的領導,在縣委領導下開展各項工作。而縣長作為縣級政權的行政首腦,中共同樣給予很高的定位。1943年,聶榮臻在晉察冀邊區的工作簡報中就指出:“縣長很重要,寧可使黨部工作受點損失,也要把大批好干部去當縣長。”(《中共黨史教學參考資料》第17冊,第263頁。)謝覺哉更是鮮明地指出:“縣長是親民的官,也是真能做事的官”,根據地的縣長“是躬親實際的戰斗員,又是領導實際的指揮員”,他們“不僅是行政成績的實施者,且應是各種具體政治規律的創造者”。如果沒有縣長,“上級領導人員絕不會想出好東西來”,根據地的經驗和辦法,“主要還是靠經過縣長”。(《新中華報》1941年3月9日。)

可見,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如果說地方干部是“真正能擔負起偉大任務的干部”,那麼對於中共縣長而言則更是如此。(參見《林伯渠文集》,華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頁。)他們在抗日戰爭的偉大洪流中,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和巨大犧牲。

一、備戰御敵:積極投入軍事斗爭

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廣大領土和民眾飽受日軍的蹂躪。戰備動員、抗敵御侮,就成為戰時縣長的中心工作。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為數眾多的“抗日縣長”,成為對敵斗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如戰時冀中地區,僅蠡縣日軍就修建了40余處崗樓據點,造成了“出門上公路,抬頭見崗樓,無村不戴孝,處處聞哭聲”的悲慘局面。加之特務漢奸猖獗狂妄,革命陣營中的一些不堅定分子叛變投敵,環境變得異常殘酷,抗戰進入極端艱苦時期。面對這種情況,根據地、淪陷區縣長,積極備戰御敵,採取多種形式抗擊日軍。武強縣長李敬仁,親自到農村發動群眾,恢復黨組織,並組織民眾深挖地道。鑒於原來挖的地洞多是“蛤蟆蹲”,不便於活動,李縣長和群眾一起挖,有的地道能通到鄰戶和村外,有防煙熏、防水灌的氣孔和暗溝,這些地道極大地保存了革命實力。(參見李秉新編《血色冀中:“五一”反“掃蕩”六十周年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3—564頁。)在與敵人的多次斗爭中,根據地民眾與游擊隊協同合作,在掘溝破路、毀壞交通、構筑新道新路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凹溝”即著名的“抗日溝”戰術。

其時廣饒縣長門金甲,為適應平原游擊戰的需要,在廣北境內挖成總長900余公裡縱橫交錯、遍布廣北大地的抗日溝。之后又創造出新式溝形。全縣所有村庄道路都挖通,廣北大地布滿了能攻能守,便於部隊轉移和軍民隱蔽的抗日溝。抗日溝形成之后,在幾次大的反“掃蕩”和反“蠶食”斗爭中,黨政軍民在利用它作隱蔽轉移的同時,還憑借它作掩體,相機伏擊敵偽軍,曾一次又一次地獲得以少制多的勝利。

在動員民眾備戰參戰方面,中共縣長更是不遺余力開展動員工作。馬功岑任邯鄲縣長期間,積極動員農村青年參軍,組成了一支300人的抗日縣大隊,后又成立了縣區戰地動員委員會、農會、抗日宣傳隊、抗日游擊小分隊等抗日組織,分赴全縣農村籌糧、籌款,同時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活動。1942年4月,馬功岑任永肥縣長,在短短七個月中,就開辟了三個區域的工作,組織起“保衛壯丁游擊隊”,打擊了敵人抓壯丁的活動,並積極向敵佔區推進,很快就把敵人吞食的14個村庄變為根據地。(參見邯鄲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邯鄲縣志》,中國人事出版社1993年版,第593—594頁。)襄垣第一任抗日縣長徐國華,動員全縣人民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成立了自衛隊、農救會、婦衛會、兒童團等組織,在襄垣縣召開了25000余人參加的紀念“九一八”大會,遵照《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號召全縣人民全面抗戰。1939年3月,他領導全縣人民進行抗日大屯糧,全縣共積公糧26500多石,捐銀洋259400元。(參見《渭城文史資料》第2輯,渭城政協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1994年編印,第58頁。)

在動員備戰的同時,縣長在對敵斗爭中更是身先士卒、英勇作戰,在抗擊日軍的軍事斗爭中彰顯著中共縣長的抗戰精神。

曲周縣長郭企之,面臨日趨惡化、斗爭愈益殘酷的客觀環境,親自帶領游擊隊轉入農村發動群眾破路藏糧、堅壁清野、瓦解偽軍,積極開展游擊戰、麻雀戰,以打擊日寇。郭企之白天秘密找干部談工作、研究問題,夜晚帶領基干隊向敵人碉堡喊話,宣傳黨的政策,開展政治攻勢,教育偽軍不要甘心當亡國奴,不要辦壞事。在郭企之的感召下,白庄碉堡兩個連的偽軍攜武器向我方投誠。事后,干部、戰士們夸贊說:“我們的郭縣長,不僅是一位政治人物,而且還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中共曲周縣黨史人物傳》第1集,中共曲周縣委黨史資料征集小組辦公室1984年編印,第23頁。)稷麓縣長趙宜軒依托稷王山和峨嵋嶺的有利地形,採用伏擊戰、夜襲戰、打援、阻擊、側擊、追擊、反擊、破襲等戰術,積極開展游擊戰爭。比如夜襲通化口,全殲萬泉戰工團﹔火攻牛家川,活捉匪首王長遠﹔遠道奔襲石佛溝,全殲愛鄉團留守處﹔巧攻曹張鎮,殲滅警備隊﹔智取趙村嶺,擊潰解寶盛等。(參見《河東文史》第3輯,山西省運城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2006年編,第139頁。)衡水縣長賈殿閣,不僅親自帶領縣大隊作戰,有時還根據需要單獨作戰,有時襲擾伏擊敵人,有時開展政治攻勢瓦解偽軍,數年如一日,大小戰斗不計其數。(參見《桃城烽火》第1集,中共衡水市委黨史辦1985年編,第69頁。)

陝甘寧邊區地處黃河中游。抗戰爆發后,日寇沿陝甘寧邊區河防一線發動進攻,致使邊區河防吃緊。吳堡縣位於黃河之濱,僅一河之隔的山西渡口即駐扎有日軍。1942年至1943年間,日寇數次向吳堡宋家川一帶發射炮彈,並多次企圖突破黃河防線進犯陝甘寧邊區。面對日軍的進犯,吳堡縣長王恩惠積極動員民眾參加對日斗爭,並親自參加到保衛河防的工作中。當河防工事被毀后,王恩惠及時“動員民夫搶修工事,不顧敵人炮火威脅,並親身背石填土,迅速將工事修復,擊退敵人”。(《陝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6輯,中央檔案館1988年版,第74—75頁。)正是由於王恩惠的英勇無畏,吳堡縣才構筑起河防的銅牆鐵壁,守住了陝北的東大門。邊區政府為此專門嘉獎道:“王縣長能以親身督率民夫背石填土,修復工事,擊退敵人,殊甚嘉慰,應予記大功一次。望即令知該縣長以示激勵。”(《陝甘寧邊區政府文件選編》第6輯,第74頁。)

在抗戰時期的艱難環境中,中共縣長積極動員備戰參戰,身先士卒抗敵御侮,作出了突出貢獻。1939年9月,楊秀峰在冀南行政區參議會的工作報告中指出,在冀南公署領導下的縣長,面臨敵人殘酷毒辣的進攻,除有兩三個特殊情形之外,“沒有一個離開過縣境”,而是堅決游擊、堅持工作。(《楊秀峰文存》,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46頁。)更有不少縣長在對敵斗爭中,寧死不屈、壯烈殉國。在晉察冀根據地,據不完全統計,1938至1943年期間,僅縣長以上干部犧牲的就數以百計。如靈丘縣長齊殿選、徐水縣長劉輝、清苑縣長劉壽彭、昌延縣長胡瑛等,都是在對敵斗爭中壯烈殉國的。曾任冀南地區曲周縣長的郭企之,布置抗日工作時被捕,面對日軍的嚴刑拷問,用腳在地上寫了“縣長”兩個大字,最終被殺害,年僅24歲,成為“感動全冀南民眾”的一位縣長。郭企之犧牲后,民眾紛紛前去吊唁並編了歌謠:“企之犧牲重如山,人民悼念淚不干,打敗萬惡日本鬼,為我縣長報仇冤。”1940年3月,冀南行政公署特譽郭企之“模范縣長”光榮稱號,並將曲周縣第五區和第六區及威縣一部分村庄並為一個縣,命名為“企之縣”,以示紀念。(參見《曲周文史資料》第1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曲周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94年編,第44頁。)這些縣長的犧牲,不僅體現著抗日縣長的英雄本色,更是中共縣長在抗戰時期突出貢獻的真實寫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