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抗日戰爭中的中共縣長【4】

楊東

2016年02月03日15:49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四、凝聚人心:促進基層社會心態變遷

關於黨的領導,張聞天曾有一段精辟的論述:“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唯一領導者,這只是說隻有共產黨能夠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者,並不是說共產黨是天生的領導者,因此群眾必

須服從他的領導。要使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者,還需要共產黨的正確的政治領導與艱苦的群眾工作。群眾願意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只是因為共產黨真能代表他們的利益,真是他們自己的領袖。”(《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0冊,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頁。)實際上隻要梳理相關文獻資料,就會發現民眾之所以最終心悅誠服地接受共產黨的領導,縣長作為與普通民眾最接近的干部,是起著較為關鍵的作用的。民眾態度的改變,和中共縣長的作為是分不開的。

河北永肥縣長馬功岑的事例頗能說明這一點。永肥縣曾是一個貧窮落后的閉塞地區,但“自從來了馬功岑縣長,人們才認識了共產黨,人們才認識了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是人民的隊伍,自從來了馬縣長,人們才找到了一條窮苦人翻身求解放的道路。從此,人們才相信,必須跟著共產黨走”。當馬功岑縣長犧牲之后,民眾悲痛地說:“馬縣長是我們的引路人啊!我們怎能失去他呢?”(參見中共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偉岸人生》,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204頁。) 阜平縣是晉察冀邊區所在地,擔任該縣縣長的馬叔乾是一位清華大學畢業的高級知識分子,但是卻有一個“庄戶縣長”的稱號。為了能真正接近民眾,他一方面在工作作風和生活習慣上向群眾靠攏,同時積極在思想感情上接近當地群眾,通過深入群眾、關心群眾疾苦來實現自己思想感情的工農化。在反“掃蕩”中,群眾生活很苦。當村干部和群眾怕他下鄉累壞,給他燜一碗小米飯,被他發現這是專門照顧他時,還是把小米飯讓給孩子們,自己和鄉親們一起吃楊樹葉子拌熟大豆面。走在大街上,他和山裡百姓煙鍋對煙鍋“對火”抽煙﹔坐在地頭上聊天談工作,他從沒有縣長架子。

曾幾何時,縣長以“入則日坐堂皇,理刑錢之爭訟﹔出則巡視阡陌,察風俗之美惡”(徐炳憲:《清代知縣職掌之研究》,台灣私立東吳大學1974年版,第22頁。)之威嚴,演繹著高高在上、赫赫堂皇的縣官形象,而中共縣長,則在共產主義理想的指引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近代革命戰爭史上的一個標杆和象征,成為促進中國基層社會變革的重要助推力量。

當縣級政府成為由民眾通過選舉產生的民主政府時,曾經老百姓那種怕“官”怕“老爺”的心理就被一掃而光,代之而起的是真正能走進民眾心裡的新型縣長形象。特別是他們的執政理念和行事風格,更是在顛覆著民眾的既有認知。當延長縣長焦生炳晚上收工時還要挑著一擔糞回去時,民眾就會感慨地說:“自古以來沒見過縣長擔糞,今天縣長也擔起糞來了,我們必須加倍生產才對。”當年僅25歲的女干部邵清華擔任安塞縣長時,更是使得長期閉塞的安塞縣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尤其使得當地婦女大開眼界。從邵清華身上體現出來的爽快、潑辣、能干的性格特點,極大地影響和帶動了安塞縣的婦女群眾。為了激發婦女的勞動熱情,邵清華專門請來紡織能手幫助本地婦女紡線織布,這一辦法隨即在全縣推廣開來,群眾的穿衣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更為重要的是民眾與政府之間的疏離感,也在縣長執政理念和風格的影響下逐漸消除。當民眾爭相講述“我們的好縣長”“我們的政府”這樣的話語之時,其中所流露出的正是對中共縣長徹底拋棄官僚氣全心作“公仆”的認同。

民眾心態的變化,正是在中共縣長細致入微的工作中逐漸發生的。縣長所有工作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涓涓細流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民眾對個人及國家前途的認知。當縣長以一種從未有過的姿態,展現著他們的新形象,凸顯著他們的執政理念和價值取向之時,這種從未有過的行事風格,重塑了民眾的政治意識,使他們從原有的畏懼政治逐步轉變為熱心參與政治。當民眾感覺到政治距離自己其實並不遙遠,感知到自己

不僅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且自身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時,就會形成一股撼山震岳的力量。鄉村中國終於成為有史以來最為活躍也最具有爆發力的地區。戰時民眾心態的變化和人民戰爭汪洋大海的形成,與中共縣長在基層社會變革中的貢獻不可分割。

結語

抗戰時期的中國是一個“大時代”的中國,這個“大時代”既是中國人民“從半殖民地狀態中解放出來的時代”,也是“我們民族的光榮時代”。(金則仁:《告大時代的青年》,上海雜志公司1938年版,第7頁。)而“大時代”的偉大歷史,需要成千上萬堅決抗戰的地方干部去發動和組織社會力量,將他們集中到全民族抗戰的各個戰線上來。因此,“大時代”的干部問題就是“抗戰中一個最中心問題了”。(小瀟:《大時代的干部問題》,上海雜志公司1938年版,第4頁。)統而觀之,以中共縣長為代表的地方干部群體,在這一“大時代”背景下,為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為鞏固根據地建設,為戰爭動員、抵御外侮,為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都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的歷史地位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和研究。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陝甘寧邊區縣政與縣長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為13FDJ003)

〔作者楊東,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天津300134〕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張玉、趙晶)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