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家民
雖不是朱德的入黨介紹人,但對朱德有過很大幫助
1922年8月4日,高語罕與章伯鈞等共赴德國留學,入哥廷根大學學習哲學,兩年后學成回國。在德國,他與張申府等人一起組建了中共旅歐支部。
有文章說朱德是由高語罕介紹入黨的,依據多半來自高語罕的自述。他在《九死一生記》中回憶道:“每逢星期六或星期日,大家要聚餐一次,時常不離伴的,大概是叔隱、太朴、師亮、朱德夫婦(賀治華,朱德的第三任妻子)和我。”“他(叔隱)和孫炳文、朱德、章伯鈞等之加入共產黨及國民黨,皆經我一手包辦。”
實際上朱德的入黨介紹人是周恩來與張申府。但朱德與高語罕確實當年都在德國,作為第一批中共黨員,高語罕對朱德的入黨肯定有所幫助。1923年5月4日,朱德移居到德國中部的哥廷根,住在文德路88號。每周三高語罕他們都要召開黨小組會,朱德每次都來參加。開會的地點,有時在哥廷根郊區,有時就在朱德的住處。在高語罕的眼裡:“朱德的為人,你若看他那個樣兒,簡直是一個鄉下佬。他不輕於說話,文字也很平常,一般的學識,自然他也沒有機會預備。但他有一個特性,也可以說軍人的腦筋——單純。他對於政治經濟的理論知道得很少,但他隻要明了其中片言隻字的真理,便奮力在實行,並且生死不渝。”
后來,高語罕、朱德等陸續離開哥廷根,高語罕回到柏林,專門從事黨務活動。柏林也有一個中國共產黨的小組,章伯鈞、高語罕、朱德、劉鼎等十幾個人都是它的成員。國民黨改組前后,黨內的右派分子馮自由、鄒魯、張繼等極力反對國共合作。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之間,原來感情是比較融洽的,后來受國內斗爭的影響也分成兩派,展開激烈的辯論,有時甚至打起架來。高語罕喜歡激情的辯論,朱德則不太想,他想離開這搬弄是非的地方,到蘇聯去學習軍事。他們一道印德文傳單,改組留德學生會,組織追悼孫中山逝世的游行和集會,召集各種講演會,還辦了一個油印周刊《明星》,每次印二三百份,許多具體工作都由朱德來承擔,高語罕則為它寫了許多文章。
長期的相處讓朱德對高語罕印象深刻。一直到抗戰爆發前,朱德到南京時,留德同學開會歡迎他,他還深情地說:“大家都到了,隻缺少老高。”
在黃埔時與南昌起義中,和周恩來、葉劍英同舟共進
1925年,周恩來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后,廣招人才,高語罕受周恩來的聘請,擔任黃埔軍校政治總教官,教授《政治學概論》。高語罕在軍校裡深受學員們的喜愛和尊敬,聶榮臻曾回憶,高語罕是當時最受學生歡迎的政治教官之一。高語罕還應邀出席了在廣州舉行的周恩來與鄧穎超的婚禮。婚禮上,由於張治中、高語罕等人的過分熱情,竟至周恩來也喝醉了。
1927年,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前夕,由陳獨秀等組成起義的最高指揮機關——特別委員會。下設由周恩來等組成的軍事委員會,由高語罕等組成的宣傳委員會,他們的交往更加密切。周恩來身先士卒,軍事天才逐漸顯露,高語罕的宣傳本領得到充分發揮。隨后,高語罕赴武漢任漢口《民國日報》總主筆。
4月18日,武漢政府任命高語罕為第二十軍黨代表兼四川黨務特派員。二十軍黨代表本為朱德,此時朱德應老同學朱培德邀請去南昌任教導團團長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長。因時局變化,高語罕赴任途中折回武漢。5月下旬,周恩來也從上海秘密乘英國輪船來到武漢,並列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會議決定周恩來任中央軍人部(軍事部)部長。6月中旬,國民革命第四軍軍長兼第十一軍軍長張發奎因討伐段祺瑞奉軍有功,升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與高語罕的關系比較近,特聘高語罕為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秘書長。
7月15日,汪精衛政府公開“分共”。周恩來將從事軍事工作的中共黨員集中到南昌、九江一帶,准備隨張發奎的軍隊回廣東,高語罕也隨同第四軍軍長黃琪翔在半秘密狀態下赴九江。第四軍軍部設在廬山腳下甘棠湖心煙水亭中,這裡相傳是三國時東吳周瑜的水軍都督府。煙水亭四面皆水,進出皆須坐木筏子。高語罕與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在黃埔軍校時就認識,他倆每天傍晚在湖裡劃船,有時詩興大發提筆作詩,有時把船蕩在湖對岸的蘆葦深處,泅入水中。
7月24日,江西省政府主席、第五方面軍總指揮朱培德和黃琪翔邀請第二十軍軍長賀龍、第十一軍副軍長兼師長葉挺到廬山開會,准備奪他們的兵權。葉劍英聞訊后告知葉挺。葉挺同高語罕也熟識,高語罕在蕪湖工讀學校時的學生曹淵和孫一中,在北伐時就擔任第四軍獨立團團長葉挺的營長。
7月25日,葉挺、葉劍英邀約賀龍、高語罕、廖乾吾到甘棠湖一隻小船上,以劃船游湖為名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葉、賀不上廬山﹔部隊乘車開到南昌﹔葉挺部隊明天開,賀龍部隊后天開,賀龍的車先讓給葉挺。這次會議史稱“小劃子會議”,是南昌起義的重要一環,對保証起義領導人的安全和起義部隊主力及時開往南昌起了重要作用。葉劍英晚年多次談到“小劃子會議”,一次說參加這次會議的有五個人,有葉劍英、葉挺、賀龍、高語罕,還有一位不肯定,后來又告訴蕭克說:“是廖乾吾。我、葉挺、賀龍、高語罕、廖乾吾,在甘棠湖一條小船上,進行了一些磋商。”
7月26日,周恩來由陳賡陪同趕到九江。27日晨,張國燾也到達九江,傳達頭一天中共中央常委研究的暫緩發動南昌起義的決議。周恩來和高語罕等一致反對這一主張,堅決表示:起義斷不能遷延,更不可停止。應當是我黨站在領導地位,再不能依賴張。激烈爭論數小時,但因張國燾是中共中央代表,不能以多數決定。為保証武裝起義按預定計劃進行,周恩來最后憤然以辭職相抗爭,說:“國際代表及中央給我的任務是叫我來主持這個行動,現在給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負責了,我要即刻回漢口向中央報告。”
7月30日,汪精衛、唐生智、張發奎等在廬山開會,嚴令賀龍、葉挺將部隊撤回九江,並通緝高語罕、惲代英、廖乾吾等人。葉劍英派人星夜下山,到煙水亭向高語罕報信。接得葉劍英密報,高語罕立即逃走,清晨即乘車赴南昌。到了南昌,高語罕立即給葉挺打電話,葉挺讓他馬上到司令部。高語罕到后一看,周恩來、朱德、譚平山等都在,這時已是7月31日深夜。周恩來主持中共前委緊急會議,繼續討論。經過數小時辯論,在得知張發奎參加廬山反共會議后,張國燾表示服從多數。會議最終決定在8月1日凌晨舉行武裝起義。
8月1日,周恩來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打響后,高語罕任革命委員會秘書,起草了《中央委員宣言》和通緝蔣介石、汪精衛的命令,均刊登在《民國日報》上。起義部隊根據中共中央的預定計劃立即南下,准備佔領廣東,取得海口,以求得國際援助,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高語罕隨軍南下,他與譚平山、林伯渠、方維夏、徐特立、廖乾吾、姜濟寰和彭澤民8人年歲較大,被稱為軍中“八仙”。高語罕一路上生病,因葉挺十一軍軍部伙食極差,轉到賀龍二十軍軍部。到汕頭后,周恩來派人找到高語罕,請他到香港跑一趟,爭取張發奎、黃琪翔。因聯絡未果,高語罕隱居在澳門,寫了《給中共中央的報告——個人對於八一事件之經歷及意見,對中央最近策略的意見》。11月上旬,中共臨時中央對南昌起義領導人周恩來等分別給予批評和處罰,並要陳獨秀、譚平山、高語罕等人到蘇聯向共產國際檢討錯誤,遭到陳、譚、高的拒絕。
1928年初,高語罕和楊匏安等回到上海,到楊匏安一個親戚家裡暫住,重新接受中央安排工作。高語罕被編入由蔣光慈任組長,錢杏邨(阿英)、李克農、嚴啟文、李澤純、宋季仁等組成的春野書店支部,間或指導太陽社的文藝工作。
頻道精選
![]() | ![]() |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