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謝慈友:第一代中國傘兵【2】

文熱心

2016年04月19日15:0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家鄉,他是大能人

談起抗日戰爭勝利后的生活,謝慈友感慨頗多。因為母親患病,他得以脫離部隊,沒有卷入內戰,也就能留下一條性命,要知道他所在的第五軍作為國民黨部隊“五大主力”之一,最后覆滅在淮海戰場,就連第一任軍長、時為國民黨部隊淮海戰場實際指揮官的杜聿明也是兵敗被俘,他這個帶兵沖鋒的連長在槍林彈雨中能全身而退?

原來,抗戰勝利后,謝慈友所在的部隊調到婁底。此時,身為連長的他的主要任務是在教官班培養軍官,也就沒有隨著大部隊奔赴戰場。1946年,他母親在平江老家病了。因為沒有人照顧,就打電話要他請假回去探親。就在探家期間,他所在的第五軍調到了華東戰場。等母親病好,謝慈友要回部隊的時候,交通已經封鎖了。他無法回到部隊,也就在家鄉呆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后,他向政府說明了自己原來的身份。在社會大變革中,謝慈友承受到了政治壓力,不久,他被下放到了農村。

謝慈友的下放地點是梅仙鎮。他在部隊學的那些數理化和機械技術幫助了鄉親們,也幫助了他自己。新中國建立之初,一窮二白,農村勞動還是原始的肩挑手提。大躍進時,要向機械化進軍,可農村既缺乏機械又沒有技術人才。公社要辦企業,謝慈友這樣的人自然是寶貝,他也就被安排進廠當了技術員,任務就是動力保障。可擺在他眼前的只是一台既不能動彈又無配件的柴油機,他必須盡快讓它轉動起來。他過細地觀察了一番,原來這是一台英國造的克萊斯勒的柴油機。怎麼修?他調動全部人脈關系,請一個當時在解放軍部隊裡任技師的老戰友繪出機械結構圖紙寄來,然后遠赴京滬,近到岳陽、武漢,硬是將機器修得轉了起來,不僅白天能帶動其他機器,晚上還發電。后來,蘇聯停止對華援助,平江買不到柴油,面對死機的危險,工廠領導急了。謝慈友說:“有辦法,咱們燒木炭。”做過汽車兵排長的他,當年管理的汽車裡就有燒木炭的。於是,他對機器進行改裝。幾個月后,機器依然歡唱,工廠依然光明。

謝慈友成了梅仙一帶的大能人。他的勞動,讓山村第一次有了電燈﹔讓鄉親們第一次擺脫碓子磨米,吃上了機碾米﹔讓鄉親們擺脫了繁重的車水活,用上了機械排灌﹔讓生產隊有了第一家加工企業,使社員的勞動工值由每天的二三角提高到八九角……

1982年,謝慈友回到城關鎮老家。

受閱前,謝慈友日夜在外奔波,每天早上4時多就起床,靠販賣豆腐維持生計。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他無怨無悔。沒有戰爭,安居樂業,這不就是自己當年投身戰場的初衷麼?

就想這樣平平凡凡、安安穩穩,以一個“引車賣漿”者終生時,他沒想到能作為抗戰老兵代表來到了天安門前,接受習主席的檢閱。這不僅勾起了他心靈深處的英雄意識,勾起了他對那些犧牲在抗日戰場的戰友的深情回憶,也讓他回味起了人生的付出與回報這樣的“哲學性”問題。

“囑兒孫,跟黨走,繼往開來”

談起這次受閱的感受,謝慈友遞給筆者一份最近才寫成的“總結”,題目叫做“永不消逝的記憶——一個參加九三閱兵抗戰老兵的深情回憶”。“總結”分為“難忘的15個日日夜夜”“高規格的接待和956房”“習主席接受了我的‘大禮’”“光陰是寶貴的,一刻不容鬆懈”“感激的淚水”“我見到了習近平主席”“八十大慶再見”。

其中最引起筆者注意的是“習主席接受了我的‘大禮’”一部分。老人給習近平主席送了什麼禮?

原來,謝慈友等8月21日到達北京,入住北京首都大酒店。他所住的房間為956號。當天,閱兵指揮部聯合保障組組長劉濱少將來訪,謝慈友就將自己寫的《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一文和一首詩,請劉轉交習主席。劉濱答應他后,他差不多像孩童一樣跳了起來。

8月23日,閱兵指揮部編發的《閱兵快報》發表了他的詩。這首詩寫道:“憶當年,方十五,日寇入侵。我中華,遭浩劫。國破家亡,憤怒填胸。同命運,共存亡,奔赴戰場……授勛章,載史冊,傳承后代。賜溫暖,多方關照與關懷,感恩涕零。囑兒孫,跟黨走。繼往開來,矢志不忘。”“這麼快就發表了,難道閱兵指揮部沒有送給習主席就作主了?”這讓謝慈友猜疑。

第二天,一位解放軍校級軍官來到956號房間,給謝慈友送上了一份精編版的《閱兵快報》,並說:“這張報紙您帶回去交給家人好好保管珍藏,可當作文物,也許是你的傳家寶。看,您的詩登在‘銘記歷史’專欄內。這還要向全軍通報。”

“向全軍通報”,又讓謝慈友聯想:“習主席可能看到了這首詩。”回到平江后,武裝部政委也告訴他,關於那首詩的通報已經到了。

9月3日上午,謝慈友和其他受閱的抗戰老兵一起登上受閱車。他告訴筆者:“我排在第10車左邊第1位,行進時,心情非常激動,我一直在努力控制著自己的情緒。”9時45分,當方陣通過天安門城樓時,看到習近平主席率先起立向抗戰老兵們揮手致意,他情不自禁端起手臂,向習近平主席敬軍禮,感動得流下了淚水。“那一刻,我是在代表全國幸存抗戰老兵,代表7000萬湖南人民和百萬平江人民走過天安門,主席揮手致意,是對我們抗戰老兵最高的榮譽和肯定。”

筆者看到,謝慈友在回憶北京受閱的情景時,依然沉浸在幸福中,說“這一切的一切,像夢幻,但又是事實。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最光榮、最值得驕傲的時刻”。

頻道精選


哪位上將26歲就擔任紅四軍軍長 陳毅對他贊口不絕

毛澤東曾向哪位大將“借寶”(組圖)

賀龍女兒賀曉明談紀念賀龍元帥誕辰120周年

緬懷上將王震:功耀天山創軍事奇跡 開創新中國農墾事業

毛澤東稱誰不可不授上將軍銜(組圖)

周恩來曾因何事向下級道歉檢討?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翼、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