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起步——兼談陳雲對“一五”計劃的貢獻【4】

遲愛萍

2016年05月09日08:2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三、“一五”計劃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國家經濟建設道路的成功探索

無論毛澤東還是周恩來,對“一五”計劃的評價都是一分為二的,以肯定為主。1956年1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二中全會的講話中說:從前四年執行情況看,“一五”計劃根本正確。至於錯誤,確實有,也難免,因為我們缺少經驗。總的說來,現在看不出“一五”計劃有什麼根本性質的錯誤。周恩來在會上也說:整體看“一五”計劃大體正確,成績很大。從生產指標看,今年多數指標接近五年計劃指標﹔從基本建設看,投資超過計劃數字﹔從預算看,財政支出超過不多。欠缺方面是,“計劃不那麼准確”,“我們缺乏經驗和知識,是在不斷地發現錯誤、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前進的”。現在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一些變化,有的是由於形勢的變化而需要修改,有的是由於經驗和知識不足而犯了錯誤”。(《周恩來選集》下卷,第235、236頁。)

1954年4月22日,在計劃編制期間,陳雲對“一五”計劃的檢驗曾提出四條標准:一是蘇聯援建項目能否如期完成,二是確定的工業發展速度能否實現,三是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程度,四是市場是否穩定。(參見《陳雲文集》第2卷,第498頁。)按這四條標准審視“一五”計劃,在建設成就方面遠遠超過國民黨政府幾十年,是成功的。周恩來在中共八大上報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執行情況時,對此有過全面、具體的論述。也許因為陳雲主持了“一五”計劃的編制和實施,提出檢驗標准,他本人無論當時還是以后,都沒有綜合評價過“一五”計劃。他隻點評過“一五”期間“我們的機械制造能力大大提高了”﹔“設計工作有很大成績”,“有了一套設計的經驗”﹔“有了一個相當大的勘察設計隊伍”﹔以東北為工業重心的戰略布局是正確的。(參見《陳雲文集》第3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249、228頁。)

經過歷史沉澱和檢驗,1981年中共中央在《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一五”計劃作出完全肯定的評價:我國“一五”計劃取得重大成就。“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了起來。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十九點六,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百分之四點八。經濟發展比較快,經濟效果比較好,重要經濟部門之間的比例比較協調。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50頁。)學術界也公認,“一五”計劃為中國“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1卷,第180頁。)﹔是1953年至1980年之間5個五年計劃中“增長最快、效益最好的時期”,“與同期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相比,也是非常快的”,“也是1979年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效益最好的時期”(劉國光主編《中國十個五年計劃研究報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頁。)。

“一五”計劃的編制和實施是黨執政初期領導經濟建設的成功探索,積累了對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長久指導意義的經驗。

1956年9月16日,周恩來在中共八大報告總結“一五”計劃執行情況時,提出希望全黨在“二五”期間注意四個問題:一是根據需要和可能,合理規定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把計劃放在既積極又穩妥可靠的基礎上,以保証國民經濟比較均衡地發展。二是重點建設和全面安排相結合,使國民經濟各部門能夠按比例地發展。三是增加后備力量,健全物資儲備制度。四是正確處理經濟和財政的關系。隻顧建設要求,不顧財政可能,不顧設備、器材和技術力量是否能夠供應,提出過高過大的撥款和投資計劃是不對的。(參見《周恩來選集》下卷,第218、219、221、222—223頁。)

陳雲處在經濟工作領導第一線,針對“一五”計劃編制和實施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對如何進行經濟建設作出規律性總結。前面已提到1954年6月,陳雲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按比例、綜合平衡發展的思想。針對1956年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冒進”情況,陳雲1957年1月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書記會議的講話中,又提出“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理論觀點,並精辟論述了防止建設規模超過國力的五個方法:(1)財政收支和銀行信貸必須平衡,且略有結余。隻要二者平衡,社會購買力和物資供應之間,就全部來說也會是平衡的。(2)物資要合理分配,排隊使用﹔先保証必需的生產和消費,然后再進行必需的建設。(3)人民的購買力要有所提高,但是提高的程度,必須同能夠供應的消費物資相適應。(4)基本建設規模和財力物力之間的平衡,不單要看當年,而且必須瞻前顧后﹔避免陡升陡降,造成損失。(5)我國農業對經濟建設規模具有很大約束力。(參見《陳雲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3、54、55頁。)李富春、薄一波在“一五”期間,也從不同角度提出過經濟建設要按比例、綜合平衡發展的觀點。(參見《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405頁﹔《薄一波文選》,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194頁。)周恩來、李富春、薄一波關於國民經濟綜合平衡、按比例關系發展的思想,說到底,就是要實現陳雲提出的“建設規模要和國力相適應”的理念。無論現代化建設發展到何種水平,建設規模都要受到國力的制約。這一真理性認識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的共識,由陳雲作出精辟概括。

在隨后的經濟建設實踐中,黨對“一五”期間總結出的經濟科學發展理念有所背離,造成的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不得不進行兩次國民經濟調整。“一五”計劃后的中國經濟建設實踐証明,什麼時候遵循按比例、綜合平衡發展的理論就順利,什麼時候背離這一理論就受挫折。“一五”計劃展開后,由於社會經濟生活中又出現許多新的問題,為保障和推動工業化建設,黨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完成了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了統購統銷政策。這些都是從國情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在推動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當然也不應否認,由於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這些決策在以后經濟發展中的消極影響逐步加重。

回望這段歷史可以看出,在道路選擇上中國共產黨是高度自覺的。無論是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工業布局的確定,還是社會主義改造方式的選擇,黨都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選擇利於本國發展的道路,沒有照搬蘇聯經驗。但在計劃經濟管理及具體工程建設方面,我們的確沒有經驗、缺少技術力量,是在蘇聯幫助下完成的。陳雲曾非常坦誠地說:“一五”時期“在重點項目的建設上,我們還是小學生,先生就是蘇聯。那時無論工廠的設計、施工、安裝、試運轉及事故的處理,主要是蘇聯包下了的”。(《陳雲文選》第3卷,第107頁。)蘇聯的援助和我們向蘇聯學習是“一五”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特點,也是中國經濟在一段時期帶有蘇聯模式痕跡的源由。黨的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都有突破蘇聯模式的論述,反映出隨著實踐的發展和經驗的積累,黨探索符合我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自主意識愈來愈強。

“一五”計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中華民族復興歷史上有著特殊意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任務就是引導全國人民實現兩個轉變:一是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一是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一五”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開端,奠定了中國工業化基礎,創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也可以說是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邁進的開端。這一切為當代中國的進步創造了重要條件。

(作者遲愛萍,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

頻道精選


毛澤東曾贊揚哪位元帥“救了黨救了紅軍”(組圖)

專訪開國上將楊得志之子楊建華少將:講好長征故事

專訪著名紅軍將領羅炳輝之子羅新安: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奮斗

專訪韓偉將軍獨子韓京京:“我是紅34師的兒子”

重溫三段穿透歷史指向未來的青年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