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李大釗早年求學史事新探

王勇則

2016年05月11日07:4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讀書時的李大釗

  李大釗(1889—1927)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人。

  李大釗早年在天津就讀6年期間的行跡,大多見載於三種版本的《李大釗全集》(朱文通等整理編輯《李大釗全集》四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最新注釋本)》五卷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注《李大釗全集》五卷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和朱成甲的《李大釗早期思想與近代中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朱文通主編《李大釗年譜長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等著述中,但對於相關細節,或存語焉不詳、判斷不准、手民誤植等情形。以下試舉幾例,並利用新發現的資料略作考析,以為詮釋。

  一、李大釗早年字號和家鄉通信處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李大釗從直隸省永平府中學堂畢業,考入北洋官立法政專門學堂(設於天津新開河北岸,簡稱北洋法政學堂,1912年改稱北洋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李大釗先在該學堂預科英文班學習三載,1910年升入正科的政治經濟科,1913年6月畢業。

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本科直隸同學合影。第二排左起第四人為李大釗。

  1908年《北洋法政學堂同學錄》載:李釗,號“鐵塵”,年“二十”,通信處“樂亭華聚涌轉交大黑坨”。李大釗時名“李釗”,籍貫樂亭縣大黑坨,為“專門豫科英文甲班”31名同學之一。時在“專門豫科英文乙班”就讀的劉瑞芝(號際清,24歲,后改際青)的通訊處為“樂亭華聚涌轉交木瓜口”。徐興信《樂亭散記》載:“清朝嘉慶五年,天津人王老華在樂亭城關吊橋創辦第一家商號‘華聚涌’,生意興隆,長達150年。”張玉潔《老呔商幫》載:“‘華聚涌’是樂亭縣最早的雜貨店,不僅有糖、蠟、瓷器、洋油,也有人參、鹿茸及干鮮果品,后來又與昌黎縣的‘慶成涌’連號,經營船舶運輸。”李大釗或劉瑞芝應有親友在“華聚涌”工作。

  1910年《北洋法政學堂同學錄》載:李釗,號“嚴明(原字壽昌)”,年“二十二”。其所在班級已改稱“豫科英文一班”(共24名),通信處改為“本縣胡家坨東聚興”。在“豫科英文二班”就讀的劉瑞芝則改通信處為“樂亭胡家坨東聚興號轉交木瓜口劉庄”。胡家坨為大黑坨迤西的鄰村,“東聚興”應有值得信賴的李大釗親友。

1913年《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正科畢業同學錄》,其中第5頁上有李大釗的名字。

  1913年6月《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同學錄》(第十二次編修,直隸教育圖書局印書處印刷)載:李釗,政治經濟科,“號壽昌”,年“二十五”,通訊處“勸學所”。此與1913年《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正科畢業同學錄》所載一致。但政治經濟科(學生共69名)同學劉瑞芝、別科第二班谷兆麟(號星三,28歲)的通訊處仍為“胡家坨鎮東聚興號”。1994年版《樂亭縣志》載,1904年改縣學為勸學所,設於縣衙,1912年改勸學總董為勸學所所長,1913年改為教育科。

  李大釗在津就讀預科時的班級名稱、早年號“鐵塵”、三處家鄉通信處,均為其本人填寫,尚未引起研究者關注,可補其早年生平事跡空白。

  李大釗原名耆年,字壽昌(后音轉“守常”),約1908年突更名“釗”,號“鐵塵”,自署齋名“筑聲劍影樓”,頗著豪氣英風,寓意迥非尋常。其早年同學、抗俄志士蔣衛平(1883—1910)於1906年在東北改字“大同”,后因考察邊境被沙俄當局投入監獄(馮自由《關外大俠蔣大同》)。李大釗1908年《登樓雜感》詩曰“驚聞北塞馳胡馬,空著南冠泣楚囚,家國十年多隱恨,英雄千載幾荒丘”,當與之有關。蔣衛平對李大釗革命思想的形成有啟蒙意義。“大釗”之名或受“大同”之名影響。

  李大釗早年字號較多,但“號嚴明”卻不常用。1999年版《李大釗全集》稱“‘嚴明’為與李大釗之另名‘龜年’相應的字(或號)”。此據1913年《言治》月刊第4期所載白堅武《贈友•李龜年(嚴明)》而來。2011年版《李大釗史事鉤沉》則稱“尚未查找到李大釗何時何處使用過‘嚴明’,所以無法肯定其為使用過的名字。”1910年《北洋法政學堂同學錄》所載信而有証。

頻道精選


毛澤東曾贊揚哪位元帥“救了黨救了紅軍”(組圖)

專訪開國上將楊得志之子楊建華少將:講好長征故事

專訪著名紅軍將領羅炳輝之子羅新安: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奮斗

專訪韓偉將軍獨子韓京京:“我是紅34師的兒子”

重溫三段穿透歷史指向未來的青年觀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