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孟庄
1950年元旦,福建革大三部五班九組全體同學留影(后排右二為陳孟庄)。
福建的福州解放前夕,我在家鄉閩侯縣螺洲參加了由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為迎接解放而開展的宣傳和民運工作。
福州解放后,黨的工作重點轉入籌建新政權工作,缺乏干部是當時的突出問題之一。為此,福建省委、省政府決定創辦學校,培養一批知識青年參加新政權建設。消息傳來,我高興極了,立馬向當時的工作單位福馬民運隊領導提出上學的申請。1949年冬,福建人民革命大學正式開學,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張鼎丞親自兼任校長。經組織上批准,我參加了福建人民革命大學的學習,被分在三部五班九組並擔任組長。
此后,我和同學們一起在福建人民革命大學這個“革命熔爐”中努力學習,刻苦鍛煉。半年后,由於修建支前公路的需要,我們47位原先具有土木工程、機械等專業學歷的同學提前畢業。1950年3月25日,我們集體去華東支前公路修建委員會福建指揮所報到,投入到了火熱的支前斗爭中。
解放初期,福建全省公路通車裡程總共不到1000公裡,且處於晴通雨阻的不良狀態。當時,為了解放全省,肅清殘敵,保証軍用、民用車輛正常運行,修建支前公路顯得十分重要。1950年2月,華東軍區、華東軍政委員會交通部下達了福建三大支前公路的施工及福州至溫州福建段的測量任務。我被任命為省筑路隊隊長,接受了福州至雪峰、福州至羅星塔兩條干線80多公裡公路的鋪路任務。
我帶領隊部5位工作人員迅速開展工作,不到一周就招收了300多名工人,開赴工地搭工棚、壘土灶。我們日修路、夜放哨,苦戰一年勝利完成了修路任務。其中福州至羅星塔段工程完成快、質量好,被華東支前公路修建委員會福建指揮所評為集體一等功。這是多麼激動人心的事啊!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全省的交通運輸任務十分繁重。福甌線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出省通道,1950年冬季,氣候惡劣,雪雨連綿,該線大目溪至雪峰一帶不少路段塌方,我率領筑路隊奉命急行軍兩天,到達閩侯縣新溪扎營,苦戰3個多月,在高山峻嶺地段完成了30多公裡的公路鋪設任務。當時修路沒有機械化設備,單靠鐵鍬、鋤頭、鋼钎等工具進行手工操作。運料靠板車,壓路靠手拉滾筒。為了夯實路面,我和工人們一起手拉兩三噸重的石制或鐵鑄的滾筒在路面上來回滾壓。拉一個滾筒得用上二三十人,勞動強度可想而知。但我從沒聽到哪個工人喊苦叫累,耳邊聽到的都是“紅軍不怕遠征難,為了修好支前路,再苦再累也心甘”的豪言壯語。
時光荏苒,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可每當回憶起這一段經歷,鮮活的往事便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參加修建支前公路永遠是我革命經歷中的重要一頁。
憶往昔思緒萬千,看今朝心潮澎湃。看著眼前福建省已建成長達5000公裡的高速公路為主干、通車裡程達10.3萬公裡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真令我這個老一代公路人感到無比欣慰與興奮。我熱切期望全省新一代公路人凝聚正能量,為福建省的公路建設事業更上一層樓、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為早日實現中國夢多作貢獻。
頻道精選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