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黨史一葉·我為什麼入黨

瞿秋白王若飛羅亦農:海外入黨 不負救國志

邢浩

2016年08月02日07: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海外入黨 不負救國志

“我們黨已經走過了95年的歷程,但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

20世紀初的中國,民族危機、社會危機嚴重到了極點。北洋軍閥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為所欲為、肆意蹂躪。風雨飄搖的中華大地,孕育著空前的革命高潮。三位年輕人在遙遠的國度毅然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擔當起探索救亡圖存道路、領導中國革命進程的重任。從他們的入黨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究竟應當有怎樣的理想與追求,人生究竟應當怎樣去奮斗才有價值和意義。

瞿秋白:拋卻舊時代,奮斗尋光明

瞿秋白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青年時代,面對內憂外患的中國,他立志要“辟一條光明的路”,為救國救民奮斗獻身。1920年10月,瞿秋白離開北京,以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特約通訊員的名義前往社會主義國家蘇俄,踏上了一條畢生為之奮斗的人生新途——革命的“紅色之旅”。

在俄期間,瞿秋白擔任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的翻譯和助教,兩次見到列寧,加深了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認識,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洗禮。在為北京《晨報》、上海《時事新報》撰寫的通訊報道和《餓鄉紀程》《赤都心史》兩部散文集中,他系統地介紹了俄國革命的實踐,熱情地歌頌了十月革命、領袖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預示十月革命的“一線光明”將“照遍大千世界”。

漸漸地,瞿秋白的感情與勞動人民和革命者融合在一起。他在《赤都心史》中說:“‘我’不是舊時代之孝子順孫,而是‘新時代’的活潑稚兒。”“我自是小卒,我卻編入世界的文化運動先鋒隊裡,他將開全人類文化的新道路,亦即此足以光復四千余年文物燦爛的中國文化。”這個庄嚴而自豪的宣言,表明了瞿秋白不僅在觀念上,而且在情感上都開始接受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標志著他在人生旅程中“舊我”的終結,“新我”的開端。據瞿秋白在《記憶中的日期》中回憶,他於1921年5月經張太雷介紹,參加共產黨,為預備黨員﹔同年9月,轉為正式黨員,當時屬於俄(共)黨組織,到1922年春,正式參加中國共產黨。

1922年12月,瞿秋白告別了生活和工作兩年的莫斯科,啟程回國。經過兩年的磨煉、學習、思索、探求,青年的瞿秋白開始走向成熟,在世界觀上發生了質的變化,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王若飛:開拓新生命,立志救中華

王若飛是黨早期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青少年時代,他就立志以改造中國為己任,積極探求革命真理。他特別愛讀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也非常欣賞《木蘭辭》,有感於“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的佳句,遂改名王度,字若飛。

1917年,王若飛通過考試取得官費赴日本留學資格。當時,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已傳入日本,他盡力接觸馬克思主義,傾向社會主義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王若飛毅然回國,參加反帝反封建的宣傳工作。10月到達上海,正值赴歐勤工儉學運動勃興之時,王若飛抱著考察各國社會情況、尋求革命真理的願望,乘輪船前往法國。

在法期間,王若飛專程到蒙達尼拜訪蔡和森等人,在那裡讀到了更多的馬克思主義書刊,並與蔡和森等一塊進行討論、研究,共同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由於內戰的需要,准備向法國進行一筆秘密借款交易,留法學生得知消息以后,立即開展反對秘密借款的愛國斗爭。此后,在周恩來、王若飛、蔡和森等參與領導下,先后在巴黎召開了兩次拒款大會。經過兩個月的堅持斗爭,迫使中法兩國政府停止了這筆借款。在一系列的斗爭中,王若飛立場堅定。他曾說:“我們都是同在一條路上走的人。我們的生命,就是奮斗。我們當各自努力,開拓我們的生命。”

1922年6月,王若飛同周恩來、趙世炎等人,在工學世界社等進步團體的基礎上,組織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同年秋,王若飛同趙世炎等一起,由阮愛國(即胡志明)介紹加入法國共產黨。

根據當時的規定,凡是參加第三國際所屬各支部的黨員都可以成為他所屬國籍的黨組織的正式黨員。1923年3月,王若飛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4月轉為中共正式黨員。經過兩年的刻苦學習,1925年3月,根據黨的指示,王若飛從蘇聯回國,開始了他職業革命家的戰斗生涯。

羅亦農:忠實鬧革命,願做急先鋒

羅亦農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19年,羅亦農在五四運動和進步思想感召下,到上海求學。通過《新青年》《勞動界》等進步雜志,他閱讀了大量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和介紹新思想的書籍,並認識了陳獨秀等人。1920年,經陳獨秀介紹,羅亦農進入上海早期共產黨組織舉辦的“外國語學社”學習俄語,並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第一批團員。

1921年3月, 羅亦農參加了正在籌建中國共產黨的共產黨上海發起組, 以一個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姿態, 投入到改造中國、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斗爭之中。1921年5月, 他受中共上海發起組的派遣, 和劉少奇、任弼時等一起, 到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中心的莫斯科,羅亦農全面系統地學習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研究了俄國革命的經驗,這使他在政治上迅速地成熟起來。

羅亦農等人是東方大學中國班的第一屆學員,剛開始中國班沒有中共黨組織, 隻成立了旅俄中國青年共產團,羅亦農擔任支部書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這年冬天,中國班開始建立黨的組織,羅亦農立即由團轉黨, 並被推為中共旅莫組(以后改為中共旅莫支部)書記。1923年初,當大批中國革命青年來莫斯科學習時,羅亦農因學習刻苦,俄文基礎好,被推選為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語言組書記,專門從事留學生的組織工作,另還兼任中國班的唯物論教授和翻譯。

1924年8月,羅亦農在《在中共旅莫支部第二次大會上的報告》中明確強調:“我們來俄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不是為學士、碩士的頭銜,以備歸國后為進身之階的,為的是來學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及訓練自己成為忠實死干、以革命為職業的共產主義者。”1925年4月中旬,他從蘇聯回到國內。經過4年鍛煉, 羅亦農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點評】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中國革命事業,便是選擇了拋頭顱、洒熱血。瞿秋白、王若飛、羅亦農,在青春年少之時毅然放棄“安分”學習可能帶來的安逸生活,紛紛加入到黨的組織中,為中國革命事業流盡最后一滴血。他們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優秀代表,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肇始階段,經過五四運動洗禮的那一代先進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們的品德風范,思想情操,是留給后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傳承。

《 人民日報 》( 2016年08月02日 18 版)

頻道精選


40集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的力量》在線熱播(歡迎點擊觀看)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各界代表精彩點評《信仰的力量》

毛澤東眼裡的“毛澤東”

誰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犧牲的職務最高將領?

毛澤東的父母如何深遠影響他的一生

大別山走出的哪位紅軍戰士成為優秀外交家

毛澤東一生中如何慨然面對生死問題

土地革命時期重慶走出哪十位紅軍高級將領

(責編:常雪梅、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