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許光達在淮南

管德宏  廖光龍

2016年08月02日13:5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縱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原司令員,國防部原副部長許光達大將,一生戎馬倥傯,戰功赫赫,名滿天下。但鮮為人知的是,將軍早年曾在安徽淮南地區從事兵運和農運工作,在廖家灣生活前后近半年,與廖氏家族建立了深厚友誼,生前曾視廖家灣為“第二故鄉”。

2005年6月的一天下午,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安成鎮廖家灣村突然來了兩位“貴客”。經他們自我介紹,村黨支部書記廖延席、村長廖軍民、會計廖運學等人方知來客分別是許光達大將之子許延濱少將及其夫人曾正魁女士。許延濱夫婦這次來訪是為了代父圓“探親”之夢……

許光達原名許德華,1908年11月1 9日生於湖南長沙東鄉蘿卜沖。1925年5月,在長沙師范學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由黨組織選拔考入黃埔軍官學校五期炮科。1927年7月從軍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四軍直屬炮兵營任見習排長,時該部駐江西九江。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許光達獲悉后,便與幾位戰友一起奔赴南昌,投身起義部隊,被編入第二十五師七十五團二營五連任連長。其黃埔一期校友孫一中任該團團長,同期同科同學廖運周任團參謀,而與許光達搭檔的五連黨代表則是黃埔四期的廖浩然。許光達為自己加入了由黨領導的革命軍隊,並能夠與這些同學、校友一起戰斗不勝欣喜。

為了保存革命武裝,南昌起義后,黨中央決定起義部隊實行戰略轉移,南下廣州,另辟蹊徑。南下途中,二十五師擔任后衛,而七十五團又是二十五師的后衛。9月10日左右,七十五團抵達粵東大浦鎮附近的三河壩時,遭強敵錢大鈞裝備精良的3個師1萬余人的圍堵。七十五團將士奮勇突圍,孤軍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終被打散。激戰中,許光達、廖浩然兩人負傷。廖浩然傷勢嚴重,動彈不得。許光達忍著傷痛,冒著槍林彈雨,將廖浩然背下火線,由當地赤衛隊將他們一起轉移到大埔以北10公裡的茂芝前村老鄉家裡隱藏、治傷。待廖浩然傷勢好轉后,兩人從汕頭乘輪船至上海。時值年冬,兩人在上海找黨無著,身無分文,衣衫襤褸。幸得廖浩然堂叔廖梓英熱情相助,他為兩人更換衣服,安排食宿,提供川資。許光達又將廖浩然從上海護送到安徽鳳台縣廖家灣(今屬淮南田家庵區)。一路上,許光達對廖浩然日夜照料,歷盡艱辛。對此,廖浩然全家乃至廖氏族人無不感激涕零,他們將許光達留住月余,盛情款待。多年后,廖浩然的侄子廖光達、廖光旭,堂侄廖光龍等回憶,童年時(抗戰勝利后),每每夏日午后,常見廖浩然打赤膊坐在門前樹陰下乘涼,看孩子們玩耍。他們常常上前去看他身上那兩個大傷疤,有時還用手去摸摸。這時他便喃喃自語,又像是要告訴孩子們,當年要不是許光達將身負重傷的自己背下火線,后來又護送到家,恐怕自己的一把骨頭早就遺棄他鄉了,是許光達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作為南下部隊后衛的后衛,七十五團為掩護大部隊繼續前進,付出慘重代價,功不可沒。不久,朱德率領一支隊伍上了井岡山,實現了“朱毛會師”﹔而周恩來則奔赴上海主持中央軍委工作,並迅速在上海設立收容所,收容南下失散官兵。眾多失散官兵陸續從各地輾轉抵達上海,經過學習,一些人奉命回到家鄉從事農運工作,有的則通過特殊關系到國民黨軍隊中從事兵運工作。1927年底,在上海相聚的廖運澤、廖運周、孫一中、孫天放等人,由廖梓英推薦,並經中央軍委批准,來到孫一中的家鄉安徽壽縣,從事兵運工作,協助柏文蔚創辦學兵團。這時已在廖家灣的許光達和廖浩然積極響應,前往參加。

1928年2月6日(農歷正月十五),學兵團在壽縣公學舉行成立大會。孫一中被任命為學兵團團長,孫天放為副團長,廖運澤為教育長,許光達和廖運周等均為教育副官,廖浩然等為隊官。全團學員504人,分設4個中隊。團部設在壽縣中學。團內成立中共特別支部,支委會由薛卓漢、孫一中、曹廣化、許光達、廖運周5人組成,許光達和廖運周負責宣傳和組織工作。特支由中共安徽省臨委直接領導,工作和行動也受(上海)中央軍委指揮。學兵團從思想教育到軍事訓練,從課堂教學到野外演習基本上仿照黃埔軍校的做法。團內不僅有黨組織,還有共青團組織。學兵團成立不久,特支就發展了一批新黨員。全團黨團員達120多人。許光達、廖運周等還和壽縣秘密黨組織取得聯系,在城內成立了臨時工會、學生會,並領導工廠和茶房工人為提高工資而舉行罷工斗爭。每當學兵團出操,官兵們頭戴草帽,腳穿草鞋,步伐整齊,隊伍雄壯,歌聲嘹亮,氣勢昂揚,常常引來眾人觀看,在千年古城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學兵團還多次舉行集會游行,大張旗鼓宣傳革命。一時間,茶館飯店、街頭巷尾常見人們議論國是,古城內外革命氛圍日趨濃厚。

雖然在萬馬齊喑的黑暗年代,這種革命聲勢能夠起到一些鼓舞人心的作用,但在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這勢必引起反動勢力的警覺和忌恨。加之學兵團舉行集會游行和演講時,又出現一些過激言行,尤其是后來為執行省臨委“准備武裝暴動”的錯誤指令而購置槍彈事發,授人以柄。蔣介石獲悉后,對柏文蔚施壓。身處逆境的柏文蔚不得不將孫一中團長“撤職”,並對學兵團進行“整頓”,讓廖運澤、許光達、廖運周等“自動撤離”。

離開學兵團后,許光達等在省臨委安排下,赴壽縣城外團郢孜孫一中伯父家,參加壽縣縣委“改組”會議。會議決定,撤銷小甸集特別支部,與原壽縣縣委合並,成立新的壽縣縣委,許光達、廖運周、孫一中等均為縣委委員。會后,大約在這年7月間,按照會議決定,許光達隨廖運周等到廖家灣開展農運工作。許光達由廖氏長輩廖元翹等安排,在廖家灣小學任教,以小學教師的身份做掩護,從事秘密工作。許光達和廖運周等首先把廖家灣原有的黨員廖多豐、廖慶壽、廖多繼、廖多源、鐘多友等,以及從學兵團撤出來到廖家灣的黨員組織起來,成立中共江淮黨支部,隸屬於鳳台縣委,廖運周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許光達等被任命為支委。不久便發展廖家灣小學校長廖夢麟、教師廖耀西、裁縫廖傳哲及進步青年廖多友等一批新黨員,江淮支部黨員人數達30人。

江淮黨支部成立后積極開展工作,很快在周圍20多個村庄成立了農民協會。為了對貧雇農加強教育,許光達和廖運周一起編寫通俗易懂的宣傳提綱,由小學教師幫助手抄和油印,散發到各農協小組,還請謝大辮子和秦大辮子兩位老雇農現身說法,算賬對比,進行階級教育。黨支部領導和支持農會與地主豪紳談判,要求給雇農增加工錢。談判破裂后,黨支部又和農會一起,領導和組織廖家灣及其周邊的楊庄、肖郢、大東崗、石頭埠、蔡家崗、姚家灣、鐘郢孜等幾十個村庄的500多名雇農,於當年農歷六月六日舉行罷工,史稱廖家灣“六六罷工”。罷工堅持到第十天時,終於迫使地主豪紳按照農會提出的條件,給雇農們增加了工錢。罷工斗爭取得了勝利,受到中共阜陽中心縣委表揚。但這時許光達、廖運周等人的身份暴露,不宜繼續就地活動,遂由組織安排離開了廖家灣。后來,許光達奉父母之命回鄉完婚,1929年到洪湖地區,參與組建紅六軍。從此,許光達在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轉戰各地,施展才干,為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重要貢獻。1955年,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

許光達早年在壽、鳳一帶從事革命活動,歷時近一年,其中大約有一半時間在廖家灣。其間,廖氏族人對其關懷備至,視如親人。許光達時年僅20歲,英俊儒雅,聰敏機智,村中老幼對其無不喜愛有加。作為湖南人,他說話外地口音較重,加之人生地疏,為防不測,在“風聲”趨緊時,廖氏族人廖元翹等在白天將其安排住到離村庄較遠的大灣瓜棚,讓其晚上回村從事工作。由於許光達隻身一人,衣著儉朴,村人常與之調侃,戲稱其“光蛋”。久之,許光達覺得“光蛋”稱呼頗有意思,便根據諧音更名為光達,從此不再使用原名。

解放后,許光達先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將軍軍務之余,常念叨廖家灣,視廖家灣為第二故鄉,希望有生之年能回廖家灣“探親”。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1969年6月),將軍被“造反派”迫害致死,回第二故鄉“探親”成為終身遺憾。

2005年6月,許光達之子許延濱偕夫人來到廖家灣(村),一下車便不顧旅途勞頓,對接待者說明來意,對當年廖氏族人對父親的關懷和支持一再表示謝意,並說,父親生前常對家人念叨廖家灣,說廖家灣是他的第二故鄉……可惜許延濱偕夫人這次來訪,因為不知本地行政區劃變更,路徑不熟,當天早晨從南京直奔壽縣(人武部),然后又繞道鳳台縣(人武部),以致到下午1時許才抵達廖家灣。而夫妻倆下午又因軍務在身必須趕往蚌埠(空軍)機場乘機返京,時間短暫,雙方未能多作交流。臨別時,許延濱向每個接待者贈送了有夫妻倆簽名、由國家郵政局發行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紀念郵票首日封,作為紀念。

世事滄桑,許光達早年在淮南從事革命活動,距今已89年。如今,淮南地區面貌煥然一新,淮南市廖家灣革命紀念館也已建立,許光達在當地的革命經歷是該館展示的重要內容之一,將軍的革命精神永遠激勵淮南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道上奮勇前進。將軍若地下有知,當不勝欣慰。

頻道精選


誰是中央紅軍長征中犧牲的職務最高將領?

長征中30名“女神”:“個個都不簡單”

毛澤東的父母如何深遠影響他的一生

毛澤東一生中如何慨然面對生死問題

毛澤東眼裡的“毛澤東”

共和國元帥朱德:毛澤東贊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大別山走出的哪位紅軍戰士成為優秀外交家

土地革命時期重慶走出哪十位紅軍高級將領

40集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的力量》在線熱播(歡迎點擊觀看)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各界代表精彩點評《信仰的力量》

(責編:楊文全、謝磊)
相關專題
· 期刊選粹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