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
2016年08月03日08:16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翦伯贊
《中蘇文化》
《中國史綱》第二卷《秦漢史》
翦伯贊(1889-1968)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是維吾爾族人,出生於湖南省桃源縣,早年畢業於武昌商業專門學校,1924年赴美國加利福亞大學研究經濟,次年回國。1926年,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過北伐戰爭。1928年,他開始運用馬列主義研究中國歷史和社會,發表了《前封建時期之中國農村社會》《東方民族革命運動的過去與現在》等論文。
抗戰爆發后,翦伯贊按照黨的指示,於1940年2月來到重慶北碚,居住於設在北碚歇馬鎮白鶴林劉家大院的中蘇文化協會內,其公開身份是中蘇文化協會總會理事兼《中蘇文化》雜志副主編、馮玉祥將軍的中國通史教師、國民黨軍委政治部名譽委員。在這些身份的掩護下,他積極投身於抗戰文藝宣傳和歷史研究工作。
宣傳陣地
中蘇文化協會於1936年在南京成立,是當時國民黨政府迫於日寇壓境華北的形勢,為了同蘇聯改善關系,爭取軍援,以抵御日本帝國主義進攻而建立的文化組織,由孫科任會長,陳立夫、邵力子任副會長。主持其工作的是常務理事王昆侖,他是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立法委員。實際上,他在1933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和潘漢年直接聯系。
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后,為了適應新的形勢需要,中蘇文化協會隨同立法院及孫科一同遷到北碚。在中共南方局的領導下,中蘇文化協會進行全面改組,很多知名的進步人士加入進來,並分別擔任各執行機構的主要領導職務,例如:研究委員會主任郭沫若,副主任陽翰笙、葛一虹﹔雜志委員會主任王昆侖,副主任侯外廬、翦伯贊﹔編輯委員會主任西門宗華,副主任曹靖華﹔婦女委員會主任李德全,副主任曹孟君、譚惕吾、傅學文﹔財務委員會主任閻寶航﹔秘書主任洪舫。除洪舫一人屬於國民黨右派外,其余機構都掌握在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手裡。
中蘇文化協會的機關刊物《中蘇文化》,以促進中蘇邦交、溝通中蘇文化為宗旨,廣泛發表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增進中蘇友好的文章。其活動經費主要由蘇聯對外文化委員會提供,每月7000元,不足部分由國民政府立法院補貼﹔如遇臨時急需出刊,自行設法籌款。該刊發行對象多為國民黨上層人物,主要贈送為主、銷售為輔。在這個刊物上,為了向國內讀者正面介紹蘇聯各方面情況,曾公開轉載報道蘇聯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斯大林的文章和講話,以及蘇聯衛國戰爭情況。每逢抗戰紀念日,孫中山、列寧誕辰或忌辰,十月革命節,斯大林壽辰,蘇聯建軍節,以及蘇聯電影、戲劇界活動,刊物都會不失時機地出版特刊或發行專號,成為當時中國民眾了解蘇聯的一個窗口。
當時,國民黨右派對《中蘇文化》的編輯方針很不滿。中蘇文化協會召開年會的時候,洪舫首先在會上發難,攻擊《中蘇文化》“赤色”太重,隻宣傳蘇聯,很少報道中國,要求壓縮或削減介紹蘇聯的篇幅,實際上是責難《中蘇文化》不著力宣傳國民黨的“正統”。最后,會長孫科出面調解說:“中國國內的事情,可以在別的刊物上登載,《中蘇文化》主要是面向國內讀者溝通中蘇文化的刊物,多登些蘇聯情況是合乎情理的。”
后來,孫科尋機將洪舫撤職,由中共南方局推薦政治上進步可靠、處事周到靈活的屈武、劉仲容接替洪舫的秘書主任職務。
潛心著述
抗戰時期,每當舉辦抗戰周年活動,都會請蔣介石在《中蘇文化》上題詞。蔣介石不但不好拒絕,而且還題得冠冕堂皇。雖然題詞內容並不能代表他的本意,但既然在《中蘇文化》上署名印出來,就可以用來抵制頑固派的種種論調,對雜志也起到保護作用。
當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22周年紀念快要到來的時候,中蘇文化協會通過八路軍駐渝辦事處,向毛澤東約稿。毛澤東於1939年秋在《中蘇文化》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蘇聯利益和人類利益的一致》的文章,說明蘇聯和中國關系的幾個問題,受到各方面重視,被民主黨派朋友們稱之為“在世界形勢轉折關頭的重要文獻”。
1941年初,蔣介石發動反共高潮,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此時,國民黨當局蓄意制造文化摩擦,查封各地進步書刊。在這種險惡的形勢下,周恩來及時做出指示:“現在形勢不利於大規模搞公開活動,有研究能力的人,盡可能利用這個機會,坐下來搞點研究,抓緊時間,深造自己,深入研究幾個問題,想寫什麼書,趕快把它寫出來。”
翦伯贊遵照這一指示,潛心思考,著手《中國史綱》的寫作。第一卷從原始社會寫到戰國時期,共27萬字,半年脫稿﹔第二卷48萬字,涉及秦漢時期,一年脫稿。這兩卷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較詳細地論述了中國古代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剖析了奴隸佔有制社會、封建領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社會過渡的經濟、政治、文化的演變過程。書中還收錄30多幅地圖、90多幅圖片和8幀表格。該著作資料豐富、論述明確、文筆生動,由此奠定了其史學研究的地位,被郭沫若稱為“這斷然是1942年的一大事件”。
在北碚,翦伯贊不僅編輯《中蘇文化》雜志以宣傳蘇聯的革命與建設,完成了《中國史綱》這樣重要的歷史著作,還發表了如《論明代倭寇及御倭寇戰爭》《南宋初年黃河南北的義軍考》等歷史論文60余篇。同時還發起重慶大學教授聯誼會,向社會各界進行演講,用歷史史實頌揚抗擊侵略的人民,譴責投降與分裂。同樣,郭沫若對他的演講大加稱贊:“窮搜博覽、析縷規宏,聽者無不佩贊,誠為我輩壯氣不小也。”
1945年,毛澤東飛抵重慶進行和平談判,翦伯贊又協助做馮玉祥等高層民主人士的工作,並參加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5月4日,他乘中共代表團的專用飛機離開重慶,繼續在周恩來的領導下工作。
(作者單位:中共北碚區委黨史研究室)
頻道精選
相關專題 |
· 期刊選粹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