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回望教科書——教科書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3】

畢苑

2017年02月16日15:04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回望教科書

立足:商務中華激烈競爭

民國初年教科書出版態勢形成了商務和中華兩大出版機構的激烈競爭局面。

1912年民國初建,商務印書館開始組織編輯同仁,籌劃按照新學制,出版“共和國教科書”。編輯人包括:包公毅、杜亞泉、杜就田、沈頤、沈慶鴻、秦瑞玠、秦同培、孫毓修、庄俞、張元濟、陶保霖、傅運森、壽孝天、戴克敦、駱紹先等。這套具有開新意義的教科書在更新價值觀方面更進一步。

相對於商務印書館穩健推出“共和國教科書”,中華書局的成立和“中華教科書”的發行可以說更帶有預見性。中華書局的創辦人陸費逵在武昌起義后,預料清朝統治必被推翻,遂暗中與戴克敦等同仁策劃,籌備建立中華書局,並加緊編寫一套“中華教科書”。

這兩套教科書暢銷的原因首先在於編寫精良,文字上奪人耳目。例如杜亞泉編寫的《共和國教科書理科教科書(高小用書)》第七課《秋之風景》:

“秋日氣候漸寒,風景獨佳。其點綴以成秋色者,則有雜草﹔淒切以發秋聲者,則有鳴虫。雜草之果實,至秋成熟。種子散落以后,漸漸枯死。其種子於明春發生新芽,再成雜草。鳴虫之翅,常摩擦而成聲,有高低強弱之殊,各不相混。其鳴者皆雄虫,所以招其雌也。雌虫能產卵,故易繁殖。”

在清末民初的教科書中,像這樣具有形象美、韻律美、有色彩感兼具知識性的課文並不多見。這正是杜亞泉編寫的教科書幾十年間暢銷不衰的原因。

民初教科書最大的共同價值在於推動普及現代國家觀念,“國家認同”發生了巨大改變,強調“中華民國”的本質在於“五族共和”。

相對於晚清“忠君愛國”觀念教育,商務以“共和國教科書”表達對於共和國體的認可:“我國數千年來,國家大事,皆由皇帝治理之。今日民國成立,人民公舉賢能,為全國行政之長,是謂大總統”。“共和國教科書”之“新歷史”編者宣布,“本書尤注重於國土之統一,種族之調和,而於五大族之豪杰,擇其最有關系者,一律編入本書”。中華書局出版的多種教科書也表達了不重帝王重文明開化的新觀念。“國旗”一課說,“先生曰:此中華國旗也。諸生愛國,當敬國旗”。“中華教科書”之歷史教科書在《編輯大意》中陳述:“擇述自黃帝以來開化之概略,歷代偉人之言行,與夫最近中外交通之關系”,使兒童“既知文化之由來,復知世界大通之利益”。現代國家知識,包括國體、政體、國民權利義務、選舉、集權與分權、行政訴訟、租稅、國債以及自治等概念系統地進入教科書中。中國開始正式步入現代國家。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姜萍萍、謝磊)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