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智俊
2017年03月16日09:46 來源:人民政協報
載人航天精神的豐富內涵之一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
60多年前,新中國剛剛成立,這個飽經戰亂的國家積貧積弱、百廢待興。面對這樣的落后局面,毛澤東提出:“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內,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后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
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優秀的科學家,新中國向廣大科技工作者伸出了橄欖枝。在祖國和人民的召喚下,一大批海外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待遇、優越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沖破重重阻力,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錢學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上世紀40年代末的錢學森正處於榮譽的鼎盛時期。他37歲就在導師馮·卡門的推薦下成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教授,被學界譽為現代航空科學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和創始人。然而在祖國的需要面前,他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回國。
那時的美國正處於麥卡錫主義籠罩之下,對於錢學森的回國申請,不但粗暴拒絕,還以莫須有的“間諜罪”將其逮捕。在移民的監獄裡,錢學森遭遇了法西斯式的刑訊逼供,他們妄圖用武力逼迫他屈服,可是在滿腔的愛國熱情面前,一切暴力威脅都顯得那麼無力。在洛杉磯移民局法庭上,美國檢察官吉爾訊問其歸國原因時,錢學森堅定地說:“我是中華民族子孫,我是錢氏家族的后代,我的根在中國,中國是生我養我的土地,我隻圖報答她。”
祖國的需要高於一切,祖國的榮譽高於一切,這是中國航天人心中高揚的旗幟,報效祖國是他們畢生的理想和信念。航天人熱愛祖國體現在為國爭光的使命擔當,體現在以國家至上的無悔選擇。航天人把對祖國無限熱愛,化作為國爭光的雄心壯志,化作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新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史就是航天工作者一部可歌可泣、光耀千秋的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奉獻史。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