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7】

譚智俊

2017年03月16日09:46    來源:人民政協報

原標題:載人航天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載人航天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風雨兼程一甲子,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輝煌的業績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中國航天事業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我國日益增長的綜合國力,也離不開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對航天精神的繼承和發展。

今天的航天人,年輕、朝氣、充滿活力。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例,院內技術團隊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型號研制一線人員,青年比例超過70%,45歲以下的型號總設計師或總工程師佔46.8%,35歲以下的主任設計師佔28.3%。這些年輕的航天工程師們繼往開來,繼承和發揚著偉大的航天精神,擔負著當代航天事業的艱巨使命。他們當中涌現出了如“交會對接團隊”“嫦娥團隊”“北斗團隊”“余夢倫班組”以及新時期扎根三線的“大巴山八百壯士”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集體。

航天精神在繼續我國航天事業奮勇向前的同時,也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增厚民生福祉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2016年3月8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以紀念中國航天事業成就,傳承中國航天精神。一系列以航天英雄為題材的圖書和影視作品出版發行,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獲得了一致好評,其中電影《錢學森》被評為全國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圖書《天魂》、電影《太空俠》被評為中央企業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一批“航天精神教育基地”“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和“軍工文化示范單位”在各地興建和命名。

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精神,通過文化載體對航天精神的廣泛傳播,喚起了全社會對航天事業的關注﹔激發起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熱情,培育出尊重科學、鼓勵探索、追求卓越的創新文化﹔讓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青年一代融入創新的時代洪流,為國家的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

“十三五”及未來一段時期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新形勢下,中國航天人將繼續發揚航天精神,在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克難攻堅,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推動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

讓中國夢與航天夢相互激蕩,凝聚中國各民族大團結的力量,不斷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局面。

(本文作者為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二編研部副主任科員,研究實習員)

上一頁
(責編: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