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 >> 党史频道 >> 图书连载 >> 致我深爱的中国——烈士遗书的故事

 

致我深爱的中国—烈士遗书的故事

常浩如 聂红琴 编写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19年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历史遗书为主题,共收录了35个革命烈士的故事。时间涵盖了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收件人多是父母、妻子。这些遗书大多写于黑暗潮湿的牢房和走向刑场英勇就义的前夕,也有的写于同敌人作战的战场上或被捕的押解途中,遗书的传出及流转又有不同的途径和血泪故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毫无例外地表达了自己为信仰而奋斗、为未来美好中国而牺牲的强烈愿望。

作者简介

       常浩如     曾就职于江苏省委党史办公室,现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从事党史研究工作30余年,出版专著、合著《抗日战争全景录.江苏卷》《陈丕显在苏南》《江苏抗日战争史》《百年沧桑》等多部。参与主创《瞿秋白》《雨花台》《人民的胜利》等大型文献纪录片20余部。            聂红琴      现就职于江苏省委党史办公室,发表《清代前期户籍制度研究》《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构建及思考》《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抗战时期党的文化队伍建设》等20余篇学术性和纪实性文章。

朱杏南写给家人的遗书:为革命牺牲在所不惜 

       朱杏南家曾是江苏省江阴夏港镇第一巨富,分在他名下的田产有200多亩。他还与别人合资开设了同丰泰酒坊,经营良好,加之田产租赁收入,资金充裕,生活很是富足。富裕的生活没有迷失朱杏南内心的追求,他没有因为自己的有产者身份而鄙视镇上穷人,而是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理解。他常常对家人说:不要去催逼缴不起租的佃户。而当有人向他借贷时,他往往会竭力相助。 1919年,五四运动的风潮传播到夏港这个江南小镇时,朱杏南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声援活动中。1921年,他与本镇旅外青年组织“夏港同志会”,启发民智,普及教育,先后创办了阅览室、暑假补习学校、俱乐部。其后,朱杏南还增办小学,捐资建校舍,穷苦人家孩子免费入学。此时,他试图以教育救国来改造旧时的中国。

阅读全部

张炽写给妻子的信:我们的成功之日 就是我们的幸福到来之日 

       张炽出生于云南省路南县堡子村一个药商家庭。幼时受父母熏陶,养成正义、不畏强暴的性格。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云南省立一中学习的张炽积极投入到爱国救亡运动中,参与组织云南学生爱国会。1923年春,他辞别父母、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北上投考大学,寻求报国之路。1924年考入北京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张炽积极参加支援上海同胞的各种活动,于7月18日在《京报》倡议:将报考新生的报名费除必用外全数汇沪,救济罢工同胞。1925年6月,张炽被中共北方区委派到大连巡视工作,两周后返京。1926年,张炽再次接受中共北方区委的派遣,于5月25日抵大连,以特派员的身份帮助大连开展党的工作,担任宣传委员。他领导了闻名全国的日商满洲福岛纺织株式会社工人罢工,并取得了胜利。这次罢工运动后,张炽遭到日本警视厅特务的跟踪监视。8月,张炽被派往广州,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政治部工作,在政治训练班担任教官。1927年春,张炽被组织派遣随王德山到昆明,组建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负责宣传工作,并主编《日光》周刊。其间以云南省立一中教员的身份从事革命工作。

阅读全部

冷少农致母亲书:把我的孝移去 孝顺大多数痛苦的人类 

        冷少农,原名冷肇隆,贵州省瓮安县人。1917年,考入贵州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民意日报社、贵州筹饷局工作。1925年,怀抱着满腔救国济民的理想,冷少农辞别母亲、妻子和不满半岁的儿子,离开家乡贵州瓮安,凭借着本科文凭,进入了黄埔军校,此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黄埔军校后,他被分配到政治部周恩来办公室工作,后来还跟随周恩来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北伐。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被迫转入地下,冷少农也隐蔽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奉周恩来指示潜入南京,开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谍报员历程。1930年,先后打入南京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军政部任秘书。冷少农受周恩来的委托,协助多次遭破坏的南京市委恢复党组织,并与王若飞等人领导南京地区的“兵运”“工运”“学运”。在此期间,他还秘密发展了多位国民党军官入党。

阅读全部

胡秉铎写给父亲的遗书:为布尔什维克而死 虽死犹生 

        胡秉铎出生于贵州省榕江县古州镇。1919年考入贵州省立政法专门学校,求学期间,受到五四运动和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胡秉铎立下济世拯民的志向。1923年考入北京朝阳大学。入学后,他大量阅读进步书籍,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8月,考取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贵州青年》编辑、《青年军人》周刊总编辑、“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负责人,1925年两次参加东征,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部机要秘书。1926年7月,参加北伐,先后任东路军总指挥部第一科上校科长、第一师政治部主任。

阅读全部

陈觉赵云霄遗书: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牺牲自己 

        陈觉原名陈炳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赵云霄又名赵凤培,出生于河北阜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人作为第一批先进的中国青年,于1925年冬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结为夫妻。1927年9月,正当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时,陈觉与赵云霄学成回国。11月,两人受党组织委派回到家乡湖南醴陵,发动醴陵年关暴动,带领农民开展武装斗争。不久他们被调回中共湖南省委机关,组建湘南特委。1928年夏,陈觉出任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两人就此分开,而再相见时,却是在长沙的监狱里。

阅读全部

陈毅安写给妻子的遗书:无字的家信 

        陈毅安,湖南省湘阴县人,出生于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10月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教导师三团三营七连任党代表。1928年年初,他随部参加攻打遂川、宁冈战斗之后,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5月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红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一团副团长兼第一营营长。先后率部参加高陇、永新、龙源口等战斗。8月,受命率一营驻守井冈山根据地,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12月在永新烟江与敌作战时,小腿中弹负伤,带着伤残坚持了3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并先后任红五军副参谋长、参谋长等职。1930年6月任红三军团第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长沙战役中任前敌总指挥。

阅读全部

袁国平致侄儿书:以殉道者的精神 为革命服务 

        袁国平(1906—1941),原名袁裕,字醉涵,湖南省邵东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赴上海,后进入中央苏区,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为东南局)委员、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新四军向皖中、皖东、苏南、苏中敌后进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协助叶挺、项英进行建军和统战工作。1941年1月15日,在皖南事变中牺牲,时年35岁。

阅读全部

黄叔雷写给妻子的遗书:我的人生观已确定 

        黄叔雷,又名黄震,1907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东乡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黄谦斋是前清翰林,在当地名声颇大。黄叔雷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回乡后做航运生意。1937年,日军侵占常熟后,把他的轮船抢走了。于是,黄叔雷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加入了当地抗日先驱任天石领导的“民抗”队伍。日伪“清乡”之后,黄叔雷随军撤进淮南地区,后任望江行署秘书。不久,党派黄叔雷到启东,任启东县司法科科长。1938年参加革命,在新四军六师工作。皖南事变后任安徽省望江行署秘书、无为县县长,江苏启东县司法科科长、启海(启东、海门)新兵团参谋长。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调中共华中分局十地委社会部工作。

阅读全部

骆何民写给妻子的遗书:不要和我所恨的人妥协 

        骆何民,原名骆家骝,又名骆仲达,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人。小学毕业后进省立第八中学求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当时中国大革命正处在低潮,13岁的骆何民被党组织指派建立扬州共青团特别支部,负责儿童团各项工作。第一次在家乡因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而被捕时,他还是个不满16岁的中学生。1930年骆何民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带领进步青年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冒着枪林弹雨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1932年,任共青团上海沪西区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1938年后先后在《国民日报》《开明日报》《文萃》周刊工作。

阅读全部

何功伟的三封诀别信:纵刀锯斧钺加诸项颈 此志不可移 

        何功伟出身于书香人家,父亲是咸宁有名的绅士,办过小学,当过中学校长、民众教育馆馆长,还会行医。1930年夏,何功伟考入湖北省立第二中学。1933年7月,考入湖北省立武昌高级中学。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练球、学习、讨论时事政治,共同进步。这一时期,何功伟开始阅读马列著作,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一些影响,产生了对共产党的向往,认定了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正义。1936年何功伟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两广军阀以抗日为名,联合反对蒋介石。何功伟召开省高学生大会,发表了反对内战的演说,宣传“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主张,发起并成立了“省高反内战救国会”。

阅读全部

最新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