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进展--党史频道--人民网
人民网

十六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进展

陈 理

2012年11月12日21:2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字号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开始集中显现,则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进一步引起了我们党对社会建设问题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

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跨上了一个重要台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千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就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中,各种深层次矛盾会比较集中尖锐地凸显出来。我国发展进入这一阶段后,人民内部矛盾也开始集中大量地表现出来,特别是过去并不常见的群体性事件也明显多了起来,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从总结非典暴露出来的问题、特别是对各种社会矛盾的把握入手,并进一步将其上升为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我们党开始进一步思考“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

2003年4月中旬,胡锦涛到广东考察,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努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年7月,胡锦涛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并对发展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以发展内涵的新认识为突破口,在总结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从此,如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又及时化解日趋凸显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有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2004年9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入分析我们党治国理政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它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如果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主要是从发展的角度为解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提供指导,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建设的角度,进一步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落到了实处。从此,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体现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我国经济社会开始走上全面协调发展的轨道。


相关专题

分享到:
(责编:孙琳、王新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