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建国初期城乡物资交流相关文献解读

■王为衡
2012年11月26日09:0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公仆”——发展城乡物资交流的成效及意义

正是因为全国把发展城乡物资交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新中国的经济形势很快就实现了好转,有人说,大城市中的“霓虹灯都亮了”。1950年12月,陈云在政务院第62次政务会议上,将经济好转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除调整工商业外,是由于贸易公司收买农民的粮食、棉花、出口物资和土产,以百分之九十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带动了百分之十的工业经济转动起来。”(《陈云传》(上),第712页。)可以说,发展城乡物资交流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购买力,而且为工业品下乡创造了条件,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活跃了城乡经济,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搞好城乡物资交流,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政治意义。由于经济封锁,农民的土产不再可能出口到国外,这就要求在内销方面必须找到出路。陈云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没有廉价的工业品供应农民,并且把他们的土产推销出去,那么工农联盟就不能巩固,农民就会有怨言,会认为共产党搞不好经济,就会埋怨说:“帝国主义不好,军阀官僚不好,买办资本主义也不好,但是我们的鸡蛋、桐油、猪鬃、茶叶能卖出去!你们新民主主义好得很,但是我们这些东西卖不出去。”所以,陈云在1951年5月16日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如果把眼前这一条管起来那他就要喊万岁。做经济工作一定要抓住这一条,不抓住这一条就等于没做事情,至少等于没做大事情。”荣毅仁就曾告诉陈云:“江南农民第一件对政府信任的事情是收茧。”

有鉴于此,陈云认为:“城乡交流是一件大事,必须要动员全党的力量去做。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陈云文选》第2卷,第128页。)所以,陈云要求必须从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好城乡物资交流工作。1950年,我们的贸易公司在收购土产时,就采用了不赚钱的方式,收购价比战前平均提高了10%—15%,这一点对农民而言,就是一件大事。解放前,西北的马步芳用很低的价格收购少数民族的羊毛,而解放后共产党却用很公道的价格,尽义务地去收购羊毛。这样一做,少数民族对共产党就很满意,很拥护共产党。正如陈云在总结我们党的政策措施时所说:“现在我们是要作人民的勤务员,现在老百姓才真正见到了人民的公仆,这个公仆现在才真正变了样。”“过去有那个政府这样干过呢?中国那个皇帝搞过这样的事情呢?那一个总统搞过这样事呢?统通没有搞过,现在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公仆。”

综观这些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在帝国主义封锁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一代杰出领导人临危不惧,沉着应对,以超人的智慧和胆识,以人民公仆的赤诚之心,化解了经济上的难题。不仅在经济上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交换,使农民得到休养生息,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而且在政治上加强了工农联盟,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政权,从而使我们党在执政初期赢得了政治和战略上的主动,获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

作者王为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