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解密:胡适如何盖棺论定陈独秀?

张家康
2012年11月30日10:0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一个心直口快的好朋友”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在他编辑的《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时,无声无息,没有什么影响。后来,陈独秀一再索稿,他又抄了一个副本寄《新青年》。谁曾想一经《新青年》发表就风行上海,哄传全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陈独秀和《新青年》,胡适难以风云际会,青史留名。正是因为这样,胡适才十分珍惜这段友谊。他们之间无论分歧多大,他总是把陈独秀当做朋友,亲切地称他为“一个心直口快的好朋友”“我的朋友”“老朋友”。

      陈独秀一生倾力于政治斗争,自然成为统治者迫害的对象。他一生多次被捕,而几乎每次被捕,胡适都积极参与营救。

      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而被京师警察厅逮捕。胡适知道后,便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通过在京皖籍知名人士,四方奔走,致书京师警察厅,说陈独秀“所著言论或不无迂直之处。然其学问人品亦尚为士林所推许”,我们“与陈君咸系同乡,知之最稔”,恳请准予保释。

      1922年8月,已是中共领袖的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被捕,胡适并没囿于政治岐见,依然为其早早释放而奔走。他致信外交总长顾维钧,详说陈独秀一案的原由,并请转告法国公使,“一来为言论自由计,二来为中法两国国民间的感情计”,请尽快释放陈独秀。

      1932年10月,陈独秀又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胡适得知后,便与翁文灏、罗文干致电蒋介石,希望能“依据法律特赦”。10月30日,他还在北京大学国文系专题演讲《陈独秀与文学革命》。他说,陈独秀对于文学革命有三大贡献:“(1)由我们的玩意儿变成了文学革命,变成三大主义。(2)由他才把伦理道德政治的革命与文学合成一个大运动。(3)由他一往无前的精神,使得文学革命有了很大的收获。”

      陈独秀对胡适多年来的关心深为感激,说:“此次累及许多老朋友奔走焦虑,甚为歉然。”就是在这封信中,陈独秀劝告胡适勿要从政:“先生著述之才远优于从政,‘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近闻有一种流言,故为先生诵之,以报故人垂念之谊。”

      有趣的是,胡适也为陈独秀不能专心研究学问而惋惜。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弟常与诸兄说及,羡慕陈仲子匍匐食残李时多暇可以著述(陈仲子即独秀——笔者注);及其脱离苦厄,反不能安心著作,深以为不如前者苦中之乐也。”

      次年11月初,胡适因事路过南京,行色匆匆,无暇探望陈独秀。他唯恐老友误解,便去函解释:“此次过京,匆匆不能来省视吾兄,十分失望。两个月后南下,当来奉看。”他们的晚辈朋友汪原放也去信解释。可是,陈独秀却不能原谅,以为胡适只顾“和一班达官贵人拜会吃酒”,而将朋友冷落了,在给汪原放的信中还带有怨气地说:“我和他仅仅友谊关系,其他一切不必谈,他现在既不以友谊态度待我,不过旧朋友当中又失了一个,如此而已。”

      胡适倒不失君子风度,深知陈独秀倔犟、孤傲的性格,理解囹圄难耐的寂寞和孤独。他非但不抱怨陈独秀,反而在后来途经南京时尽量挤出时间前去探望询问,并给带去一些书。这样,两个老友又和好如初了。

      转眼,陈独秀已坐了五年牢。几年来,胡适为此焦虑费心,还专门找了国民参议会议长汪精卫,请其从中转圜。1937年8月下旬的一天,胡适又来探视,并拿出汪精卫的便函,只见上面写道:“手书奉悉,已商蒋先生转司法院设法开释陈独秀先生矣。”陈独秀看后感激地说:“适之,我每次吃官司,都给你添麻烦。”不久,这封信公开发表,不出一周,陈独秀便释放出狱。

      1938年8月,陈独秀定居重庆江津。几乎与此同时,胡适被任命为国民政府驻美大使。胡适没有忘记老友的窘境,早在一年前,便想让陈独秀参加“国防参议会”,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胡适又通过美国一家图书公司,请陈独秀去美国写自传,陈又婉言谢绝说:“我生活要求简单,也不愿去异国他乡,更厌烦见生人,所以,我还是不去美国好。”

      当陈独秀以老病之身僻居江津时,既无家资财产,又要携家带口,生活十分艰难。老友汪孟邹牵挂于心,只得又给胡适去信说,陈独秀“胃病复发,血压高之老病亦发,甚至不能低头写字。他今年已六十高龄,使弟十分悬虑,未能去怀。私意如就吾兄在美之便,或向政府设法,为他筹得川资,使他与爱人潘女士得以赴美游历旅行,病体当可易愈,因他体气素强,诸事乐观之故。到美之后,如林语堂卖文办法,陶行知演讲办法,该可生活无虞。此事国内友人均无力量办到,不得不十二分仰望吾兄为此高龄老友竭力为之”。

      这以后,汪孟邹又多次去函,请求胡适给予帮助。1941年2月25日,他在信中说:“仲甫兄自入川后,即患血压症,时轻时重,医云川地太高,移地或可较好。但为势所阻,又无法离川。今年已六十三岁,老而多病,深为可虑,还要带病工作,近著《小学识字课本》,售稿于国立编译馆,以资生活,亦太难矣。”

      胡适认为,老友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便是来美国撰写自传,以稿酬维系生计。可是,陈独秀却一再拒绝,热心的胡适再别无良策,当然也就暂缓书信,直至陈独秀逝世。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