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孙中山视察长江要塞百年祭

文·徐泉法
2012年12月06日14: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其次,孙中山与沿江民众亲密接触,在提高人民觉悟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从当年的各报报道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有主动接近民众的意识,所到各地,虽有部队保护,但并不戒备森严,允许群众自由接近甚至直接聆听他的演说。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往前推10个月,清政府的各级官员,凡是出行,哪一个不是前呼后拥,军警林立,群众根本无法接近他们。这让民众从中感悟到孙中山浓烈的亲民意识,自然与他亲近起来,他宣讲的道理,也就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孙中山对人民的尊重以及主张的人民主权思想,沿江人民更是亲身感受得到的,因此倍感亲切和快慰。10月20日,孙中山视察镇江各炮台,为了不让附近民众因炮台演放巨炮受到惊恐,事前让县长张翼云通知民众,各区区长安排人员“肩牌鸣锣”,以致家喻户晓。10月30日孙中山在芜湖演讲,强调指出:“现在君主专制既已推翻,凡我同胞,均从奴隶跃处主人翁之地位,则一切可以自由,对于国家一切事件,亦有主权矣。”在同场演说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了“民之于国为最大之要塞”思想,动员民众“共济时艰”。这样富含哲学思想的话,无论在当时,还是100年后的今天,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再次,孙中山刻苦耐劳、节约俭朴的品质让沿江人民深受感动。视察沿江炮台,登山爬坡十分费力,可是孙中山却不畏劳苦,常常一天数小时在野外攀登,不肯歇息。10月19日视察江阴东山、西山炮台,在山上足足逗留3个小时,进城后已是傍晚7时,却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只吃了几个馒头、烧饼充饥,又立即开始演讲,直到9时才结束回舰。在镇江视察5处炮台,其中4处在山上,一处还在长江北岸,孙中山共用了8个小时才结束视察活动,进城后又接连3个小时的演讲。在南昌3天,孙中山每天都要演讲,因此“喉舌干燥”,又患上了感冒,只得请刚从北京到南昌的张继代表演说。在回沪途中,孙中山还坚持在芜湖上岸,发表演说,结束时已经下午3时,还登上东、西梁山视察炮台。这样的工作密度与强度,即使年轻人也受不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乘舰溯江西上,沿途都不住宾馆,而是住宿于舰上,一是节约经费,减少地方政府的负担,二是节省时间,睡眠时军舰照样行驶。即使到了目的地南昌,3天也都住宿于百花洲行辕,而非豪华宾馆。更让人感动的是,跟随孙中山的随员,并不跟着孙中山一起接受地方宴请,而是在舰上自办膳食。

孙中山视察长江要塞已经过去了整整100年,当年的部分炮台如东、西梁山炮台、湖口炮台连痕迹都已荡然无尽,圌山、焦山炮台也只剩下当年用三七土堆筑起来的炮台轮廓。但是,这些往事并不会跟随炮台的消失而被遗忘。我们记住历史,历史也给了我们丰厚的回报。我们有理由相信,孙中山在江边留下的足迹,还会百世长存,他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功勋,必将千秋传颂。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