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孙中山视察长江要塞百年祭

文·徐泉法
2012年12月06日14:0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世纪风采》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时光往前推100年。1912年10月18日中午,秋天的阳光将黄浦江抹上了一片金色,江面上一艘军舰正缓缓驶离码头。当军舰进入烟波浩渺的长江,从舰里走出一个中年人,他中等身材,面容丰润,上唇留着两撇浓黑的短须,目光凝视着苍茫的远方。他就是孙中山,此行的目的地江西南昌,沿途还要重点视察长江两岸的军事要塞。一个已经远离政治舞台的前临时大总统,如此关注两岸的炮台,那是怎么一回事呢?

1912年8月18日,已辞去临时大总统几个月的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离开上海前去北京。9月9日,袁世凯特授孙中山“全国铁路督办”之职。接着,孙中山就在北京、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从事铁路建设考察活动,10月3日才回到住地上海。就在这时,孙中山接到江西都督李烈钧的电报,热烈邀请孙中山前去南昌视察。

李烈钧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曾通电反对,预料“袁世凯后必称帝”,因此一直提防着他。现在,孙中山接受袁世凯授予的“全国铁路督办”之职回到上海,李烈钧决定邀请孙中山去南昌,“意在以洪都为大本营”。孙中山对李烈钧是了解的,知道他对袁世凯的基本立场,现在面对李烈钧的电报,去还是不去呢?孙中山果断决定去南昌。一方面,可以沿途宣传自己在全国修筑铁路的计划和主张,到南昌后和李烈钧商量在江西的路政,这是他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后名正言顺的事;另一方面,李烈钧对袁世凯的提防与忧虑,决非空穴来风,杞人忧天。孙中山记得他在北京与袁世凯会面,表面上看袁世凯对自己极其恭敬,但内心却还处处设防。9月16日,袁世凯在总统府设宴饯别孙中山,借着酒醉刺探孙中山的意志,问道:“方今革命克告成功,先生奔走数十年之目的已达,中华革命于是告终矣乎?”孙中山听出了袁世凯的弦外之音,回答说:“满清幸已推翻,如云国中革命从此告终,恐未必然。”袁世凯闻听此言几近失色。孙中山对李烈钧一向引以为心腹知己,听听他的意见提前做些预防决不是坏事。

孙中山决定乘坐联鲸舰溯江西上前去南昌。这样,沿途要经过数处要塞。他对长江要塞可以说情有独钟。孙中山到南京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即1912年1月12日,就与陆军部总长黄兴在午后一起视察狮子山炮台,并乘联鲸舰巡视停泊在南京附近江面的各艘军舰。2月21日,又乘马视察清凉山炮台和雨花台炮台。关注要塞就是关注军事。孙中山亲自策划与领导过多次武装反抗清政府的起义,深知要塞在军事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孙中山迫于形势,虽与袁世凯妥协,但也估计到了袁世凯将要发生变故,因此特别强调革命军队的重要。孙中山将同意这种见解的革命党人,一一布置于各军事要塞。他决定利用这次赴南昌之机会,视察长江各地的军事要塞,与要塞守军将士见见面,鼓鼓气,加强防范,一旦遇变,可以派上用场。

孙中山当时的身份是“全国铁路督办”。于是,他请了2个测绘人员、3个工程师,并携带了机械一起前往。这5个技术人员一路上尽心尽责,对联鲸舰沿途经历过的大庾岭、庐山、鄱阳湖中的大孤山、小孤山,都有许多照片带回。此外,孙中山还携带了马君武、王正廷等随行人员,协助工作。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