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访谈实录】张素华:毛泽东留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2012年12月26日10: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如果毛泽东不喜欢读书 就不会有后来的毛泽东

[主持人]:刚才我们探讨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作为毛泽东个人来讲,他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善于学习,特别爱读书,可以说在毛主席一生当中,与书为伴。我们现在也有一个现象,就是年轻人不太爱读书,觉得读书无用。在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觉得与其在书本里找答案,不如多去试一试,总之是比较盲目,没有从思想上去总结一些东西,去从书本的理论和经验当中去学一些东西。

[主持人]:网友就想问您,能不能结合毛泽东的读书经验,讲一讲读书到底有没有用?毛主席当年有哪些读书的经验是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和思考的?

[张素华]:我觉得读书,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出来的,应该说是太有用了。所谓太有用了,用一句话来概括,如果毛泽东不喜欢读书,就不会有今天的毛泽东。

[张素华]:毛泽东生长在一个封闭的农村里,他的父亲本来就不愿意他读书,希望他务农。他小的时候读书,晚上读书为了不让他爸爸看见,用一个棉被把窗户罩起来,偷偷在那读书。当他发现附近的湘乡县有一个东山高等小学堂在教新学、新文化,介绍外面进来的一些新问题,他就去想到那个学校读书。可他爸爸不同意,他爸爸想让他到米店当学徒。后来,他就找来村里有声望的老人和亲戚来说服父亲。就这样,他爸爸同意了。

[张素华]:就这样他走出了韶山,来到高等小学堂的毛泽东已经17岁了。老师一看他岁数也比较大了,而且天资很聪明,写的文章也很不错,这样推荐他到长沙湘乡驻省中学读书,这样他又从湘乡走到了长沙。

[张素华]:到长沙后赶上了辛亥革命,他眼界了打开,当了新军。新军当完后又到图书馆自学,后来又考了师范。结交了很多喜欢读书的朋友和高水平的一些老师,比如说杨昌济老师和李老师,后来他们都在北京任教。师范毕业时,杨昌济老师又提出来,你们可以到法国去勤工俭学,这样毛泽东又组织湖南的青年学生先到北京勤工俭学。到了北京,他认识的人又更上了一个层次,来到北大。北大里有胡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他视野就更不一样了,他们都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些明星。

[张素华]:如果毛泽东不读书,他就不可能走出韶山。正因为他喜欢读书,他一步一步地从韶山走到了湘乡,从湘乡走到了长沙,从长沙又来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实际上他就等于登上了全国的舞台。从北京回来后,不久就发生了五四运动,他主办的《湘江评论》写的文章就受到了胡适的表扬,开始和胡适那些人物有了往来。他就是从喜欢读书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的。最后,他接触了李大钊、陈独秀,选择了马列主义,参加和参与建立共产党。

[张素华]:成立共产党以后,在革命过程中,没有文化怎么行。在党内当时毛泽东是受压制的,因为他没有出过国,这一点是他的弱项。当时博古、张闻天等等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他们对马列主义非常熟,可以长篇大论。张闻天到美国都留过学,很有学问。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和人家对话。斯诺在书里记载,他到延安以后看到从外边进来了一些哲学书,就在那读,读完后再跟斯诺谈,很刻苦。

[张素华]:还有,要和党外各界人士接触,国民党很多人都是秀才举人,文化层次高,民主党派的也是很有文化的人。在1936年共产党要实行统一战线,要做各地各派军事力量的工作。毛泽东给各民主党派的民主人士写信,比如阎锡山和一些地方人物,现在有些信留下来了。信开头都是用的文言文,引经据典、写得非常有水平。斯诺的《西行漫记》就认为毛泽东很有传统文化功底的人。所以,读书有用在毛泽东身上显现的太充分了。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红色访谈
· 嘉宾访谈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