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

●吴明刚
2012年12月27日13: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二、如何认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原因

南方的主力红军相继撤离苏区北上后,留下来的各地红军游击队力薄难支,苏区范围日益缩小,以致全部变成游击区。如何顺应革命战争形势的急剧发展变化,实行由苏区方式到游击区方式、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关系到红军游击队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问题。对于这个战略转变,有的地区领导人认识早一些,转变得也较自觉,因而保存下来的力量也就比较多;有的则认识较晚,因而显得被动,损失较大。

造成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的原因,不少论著分析认为:一是“中央分局在转变初期,由于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指导思想的束缚,加之对当时的严重局势和整个斗争形势估计不足,没有认识到革命已转入低潮并采取相应对策,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主力红军的反攻上”;二是“没有从日益恶化的局势出发,及时地转变斗争方式,开展广泛的灵活的游击战争,而仍然采用大兵团作战方式,打消耗战”。〔2〕无疑这一分析是对的,但不全面,也不够客观,不能把造成这一挫折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左”倾错误仍然影响着一些苏区和游击区同志的行动,继续葬送着中央苏区。

从主观上看,以博古为首的党中央作出南方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北上的决策是高度保密的,连留守的中央分局领导人项英、陈毅等都不甚了解,而下层干部就根本“不了解”,特别是对坚持斗争的政治上策略路线、军事上战略战术和组织上动员工作的转变“解释的不明,布置不好”,这显然是造成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陈毅在谈到三年游击战争时所说的:“一个政治策略的转变,如果下面干部不了解是很危险的,这是最大的经验教训。”〔3〕

从客观上看,蒋介石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战略意图是:“包围根据地是重要的,让主力走,包围主力成为次要的。”而当时以博古为首的党中央对此判断不明,以致把工作重心都放在撤离上,对留守苏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的转变工作缺乏足够重视与合理布置,无疑是造成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陈毅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中央苏区在红军大部队在的时候,从中央政府到县政府、区公所、区乡苏维埃全部的政治系统、党的系统、群众团体系统,都是健全的。主力部队在前方作战,后方进行动员,前后方配合,争取战争的胜利。红军走后这个系统就破坏了,每一个乡,每一个县,只能单独起来与敌人对抗。当时整个苏区几百万民众,对这形势就转不过来,动员工作,突击工作,后方办公厅工作做惯了,一下转到游击战争环境,政治上的策略路线、军事上战略战术、组织生活要立即转变过来,非常困难。由于转变工作解释得不明,布置不好,造成中央苏区严重的损失,其他苏区能够保持游击队,比如方志敏的游击区,黄道游击区,粟裕、叶飞、谭震林等游击区都保存了,因为他们很早就变成游击区,敌人不注意。而中央苏区过去还是一个模范苏区,是项英直接领导的,在主力撤退以后,就全部沦陷,基本原因就在这里。〔4〕

可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折和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是与以博古为首的党中央疏忽失策分不开的,可以说其主要责任在决策层,而不在执行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只能说若转变工作解释清楚、任务明确、布置妥当,那么,所遭受的挫折和损失会小些。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