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

●吴明刚
2012年12月27日13: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四、如何看待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不足与教训

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所处的环境之险恶,困难之严重,生活之艰苦,斗争之残酷,是历史上罕见的。对坚持斗争的党组织、红军游击队和广大苏区民众来说,既是存亡绝续的严峻考验,更是革命精神和意志的极大锤炼,它以英勇牺牲艰苦奋斗所获得的伟大成就是最可宝贵的。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三年游击战争既有它伟大的优良的一方面,同时也有它不足的弱点的一方面。

对于不足的方面,1939年8月31日新四军第一次全军党代表大会在《对三年游击战争基本总结的决议》中进行了深刻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三年游击战争条件下,容易脱离党的领导不能了解全国大事,容易使自己落在整个政治形势后面,造成许多弱点,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倾向,如散漫无组织性的游击主义,不顾主客观形势的拼命盲动倾向,以及小单位的地方本位主义和组织上的个人英雄思想,甚至局部的腐化堕落,局部的互相怀疑猜忌,除了工农之外,都要杀头,除了共产党员之外都怀疑,等等。一些游击区,在一段时间内,曾继续大搞错误肃反,大抓所谓“改组派”和“社会民主党”,错捕错杀了许多优秀党员和干部,使本来就处于困境的党组织和游击队雪上加霜。这种倾向无疑“给三年游击战争以损害,这些损害也就相当削减了三年游击战争的成果”〔6〕。以致在三年游击战争结束之际,杨文翰、刘维泅等走上土匪主义的没落道路。二是“三年游击战争之伟大政治意义仅在于他能突破对方的包围‘清剿’,保持自己的基本力量,战胜所遭遇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的困难,但是三年游击战争绝不能推翻敌对方,这就是由于当时的主客观的形势所限制,也说明游击战争的作用是不能担负革命战争的决战任务”。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险恶、困苦与不足、弱点,给革命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尤其是牺牲了一大批党的中高级干部。其中,在初期斗争中牺牲最多,如瞿秋白、何叔衡、方志敏,以及贺昌、蔡会文、阮啸仙、刘伯坚、方维夏、毛泽覃、梁柏台、李天柱、李才莲、李赐凡、万永诚、龙腾云、刘畴西、寻淮洲等;在尔后的游击战争中,各游击区牺牲的领导人还有数十人。

成功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教训能正确对待并积极克服,同样是宝贵财富。应该说,项英、陈毅等新四军领导者们的认识是清醒深刻的。也正因为有这样清醒深刻的认识,并给予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予以逐步克服,新四军才能成为“铁军”,华东野战军才能成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解放雄师。

注释: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6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第746页。

〔2〕〔3〕〔4〕〔6〕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综合篇》,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第102、574、574、569页。

〔5〕《陈毅军事文选》,军事出版社,1996年,第607页。

(本文作者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研究员)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