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

●吴明刚
2012年12月27日13: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福建党史月刊》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摘 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道独具特色而又内涵丰富的亮丽风景线,也是中共党史、军史研究中问题比较复杂、争议较多、值得再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关于如何审视和分析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开展不平衡问题、如何认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初期遭受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原因、如何评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如何看待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不足及教训等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成果丰硕并为进一步研究的深化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随着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研究视野的拓展,对上述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有的需要重新阐释表述,有的需要补充完善,有的需要深入拓展。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再研究

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革命英雄史诗红军长征交相辉映的一曲壮丽凯歌。迄今,有关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研究正进入深化阶段,随着史料的深入挖掘和研究视野的拓展,其中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一、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开展不平衡问题

在已发表的有关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论著中,对于不平衡开展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审视:一是各游击区和游击武装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两次重大的战略转变的快慢及成效;二是各游击区和游击武装相对独立作战,以体现其异常艰苦而曲折的斗争过程,即“艰苦卓绝”的历史内涵。但是,纵观南方15块游击区的三年艰苦奋斗历程,这种发展不平衡还体现在:因各地开展斗争的条件和环境不同,各苏区的陷落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并不在同一个时间点上。有的一直在低潮中进行,如赣粤边游击区、闽赣边游击区、闽西游击区等;有的既有低潮也有高潮,如闽北、闽东苏区以及闽西岩永杭地区等,不能一概而论。闽北、闽东苏区的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后,闽北、闽东苏区军民紧密协同中央红军58团,抓住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边和此间闽浙边国民党兵力相对薄弱的有利契机,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积极开展扩红、筹粮、筹款等工作,加强苏区的政权、经济和军事建设,使闽北、闽东苏区一度进入鼎盛发展阶段。闽北、闽东苏区这一大好发展局面的出现,是在特殊的革命斗争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后随着北上抗日先遣队革命斗争的失败,一直坚持斗争到1935年3月,成为最后陷落的中央苏区之一。1935年8月,李光在《新政权与新军队》一书中的《论中国红军》一文中也写道:“江西苏区自红军主力西征后,留在江西福建一带之红军与游击队,还是日益发展、许多乡村仍在红军手里……所有原有的苏区群众与游击队是热血的斗争者。”〔1〕这是闽北、闽东苏区革命斗争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是苏区革命斗争的一大特色。

闽北、闽东苏区革命斗争的历史史实表明:(1)在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1928年—1937年)历程中,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不是结束点,而是一大转折点。(2)苏区特别是中央苏区革命斗争有一个尾声式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尾声式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向三年游击战争转变的过渡阶段。(3)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各游击区并不是都在低潮中进行,在总的低潮旋律中也有局部的高潮出现。

(责编:孙琳、王新玲)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