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纵览》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他追随程潜,拒绝投靠蒋介石,蒋对他恨之入骨;血战台儿庄,他立下大功,被赞为抗日名将,可到了汤恩伯手下,他却成了“傀儡军长”;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他抓住机会扩大自己的实力,成了三股势力争相拉拢的“草头王”;金口起义后,他成了人民解放军军长。作为军人,这样传奇又曲折的一生值得细细一读,他就是从民国中将到共和国人民军队第五十一军军长的张轸。
读小学就有革命举动,差点丢性命
1894年4月15日,张轸出生于河南省罗山县河口寨。张轸的祖父张维城按中国取名习俗,从王勃《滕王阁序》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句子中,给孙子取名轸,字翼三,意在“张、翼、轸,正好是天上二十八星宿”,对他的人生寄予美好祝愿。
1909年8月,张轸以第七名的成绩考中开封陆军小学。张轸在陆军小学学习期间,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内镇压人民,对外签下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这让身怀一颗爱国心的张轸愤恨不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后,张轸、余广造、杨体锐等几个同学立即商讨如何配合武昌起义,试图发动陆小举事。但因张轸等属于“冲动而鲁莽举事”,很快被校方侦知,很多同学被校警扣留。张轸侥幸逃了出去,孤身南下武昌,意图参加革命军。
此时恰逢袁世凯调兵遣将 “围剿”武汉革命人士,革命军将领李烈钧下令所属部队将从河南过往的行人一律按来武汉的密探处理。因此,从学校出逃的张轸刚到武昌边上的阳逻城就被当作密探抓了起来。
看守张轸的人叫谌保全,他看张轸是个孩子,不可能是密探,便找到连长刘道生求情。在谌保全的周旋下,保住了张轸的性命。因张轸写得一笔好字,刘道生便留张轸当了连队文书。张轸为了报恩认真工作,赢得了连队上下的好评。但张轸清楚,此地终非久留之地。不久,他瞅准时机,投奔了汉阳郑挽澜卫队营。
1913年夏,张轸在郑挽澜的建议下,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被分配在骑兵专业班学习。张轸入学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入京组织内阁,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在上海火车站,为此,孙中山号召以武力讨伐袁世凯。张轸在学校看到《讨袁檄文》,便组织几个豫籍同学,公开宣传讨袁,并加入了中国国民党。但讨袁军没有统一的指挥,很快被袁世凯的部队所击败。
南京失陷后,袁世凯根据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提供的激进学生名单,下令通缉张轸等人。张轸连夜逃出南京城,在豫陕边界流浪三年,结交反袁志士。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张轸因在倒袁运动中有功,被陕西军方保荐,送北京青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就读。1918年,张轸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学习。1919年,张轸因骑兵科成绩突出,被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
1923年春,张轸毕业回国,来到陕西,任刘镇华的第一师四团少校团副,次年晋升为中校。1924年10月,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组建了国民军。张轸又投奔国民军第二军,就任第二军开封训练大队大队长兼战术教官。1925年10月,张轸任黄埔军校第四期战术总教官。1926年2月,程潜所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张轸调任第六军十九师五十六团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