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顾棣:为红色历史显影

2013年01月24日13:38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小小顾棣”、“瓦丽”、“小胖子”、“74块炖牛肉”

——顶着四个绰号,在沙飞的引领下,他当上了“小八路”

河北省阜平县凹里村是晋察冀边区政府驻地,出生在这里的顾棣年幼时就是个“红小鬼”。

他的父亲顾清和秉持“不抗日就要当亡国奴”的信念,1938年毅然加入党组织,被任命为村动员会主任。他的兄长顾棠年纪轻轻就参加了抗日先锋队,没多长时间被推选为青救会主任。

顾棣“不甘示弱”,走着自己的路:1938年6月,9岁,村儿童团团长,领着小朋友站岗、放哨、查路条;1939年,开始打理6个村的儿童团事务;1940年2月,“官升三级”,出任阜平县一区儿童团团长,“势力范围”扩充到22个村,健全组织结构,参与慰问伤员,工作有板有眼;1941年1月,被派遣到平山县李家庄华北联大群众工作部培训,四天独步上百公里才抵达,学期八个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硬是被啃了下来。

这个“小大人”在大人的眼里是个人物,喊他“小顾棣”吧,感觉把他给喊大了,于是他就成了大家嘴边上的“小小顾棣”。

所以,1943年盛夏的某日,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位“八路”问起日寇经常来“扫荡”,老百姓怕不怕、苦不苦,对抗战有没有信心时,“小小顾棣”自然对答如流,头头是道地分析了一番形势,再加以总结:“抗日战争打的是持久战,目前正处于相持阶段。”

陌生人有些讶异:小鬼从哪里学到这么多道理?当得知原委,“他一下子把我抱住了,摸着我的头说,原来是‘团长’啊!”并“自作主张”,让眼前的这个孩子长大了跟着他学摄影。

“社音”?是乐器,还是兵器?“小小顾棣”第一回听到这么两个字。陌生人解释道,摄影,就是照相。随即把肩挎的“小方匣子”取了下来,现场教学:这是镜头,这是取景框,这是暗箱,里边装着胶卷……

“顾团长”大开眼界,急不可待地要上手。陌生人记下他的名字和住址,并口头协议,来年“团长”毕业时,再招他入伍,当摄影的“小八路”。

顾棣的人生轨迹在这个当口划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陌生人叫沙飞,中国革命军队首位专职摄影记者,时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

1944年9月,沙飞没有食言,派人找到顾棣,力邀他参加军区首期摄影训练班。当时,刚刚入党的顾棣就读于华北联大教育学院。是参军还是继续学业?这原本应该是个问题。但自小就想着上战场打鬼子的“顾团长”毫不犹豫,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尽管当时部队生活艰苦,生死一瞬间,但对于一个孩子而言,革命大家庭总是弥漫着欢乐的气息。

1945年2月,看了一场名为《俄罗斯人》的演出,女主角叫瓦丽,恰好和顾棣老家“凹里村”谐音,于是他就成了“瓦丽”。过了两年,好友章文龙给他写信,结尾深情款款:“再谈,紧紧握手,亲热地叫你一声‘小瓦丽’。”

还有人直呼他“小胖子”,这让顾棣有些不好意思,因为之前自己还很瘦弱,“谁知道这一年多光景身子肥了起来。人家说我胖时我就否认,有时人们把我的胖当成笑话谈料,许久不见的朋友同学同事也叫我小胖子,我有时也为此心里欢喜,因为身体强壮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体,才能干好革命工作。”他在1946年3月15日的日记里写道。

在同年9月28日的日记里,顾棣记述自己一餐就吃了74块炖牛肉,“光荣”地被同事取了一个“74块炖牛肉”的绰号,他的解释颇为直接:“我今年18岁,身体正在大发育,故吃得多。”

他还试着写诗,赠送给好友:“我们生长在太行山/战斗在晋察冀/共产党是母亲/革命队伍是家园/我们像一颗待拉弦的炸弹/要在日本鬼子面前开笑脸。”

革命的激情洋溢在他的整个身心。

(责编:杨丽娜(实习)、王新玲)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