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和深化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
共同富裕问题时下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十分重要的课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同时也把中国由一个平均主义的国家变成了贫富差别比较大的国家。自然形成的两极分化给许多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的普通民众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失衡,并由此对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前景困惑丛生。有人说,这一切都是邓小平带来的。这虽然是句牢骚话,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邓小平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总体上讲,中国的发展是按照他的思路与设计前进的,他创造的理论和制定的一些基本政策,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定海神针。因此,怎样看待眼下的贫富差别?邓小平发展思路究竟是否科学?他是怎样设计中国的发展道路的,他的设计与今天的现实有多少差距?这就需要有人去研究,更需要把研究出来的真实情况告诉人们,让人们去鉴别、思考。大家有了共识,才能振奋精神,更好地推动改革开放向前发展。
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14次提出要把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一个大政策定下来,都是在强调这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必要的手段。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地域广大、千差万别的大国,共同富裕只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然后再解决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
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一直放在心上。1988年,他提出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大局”思想,指出,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到1992年春,邓小平和盘托出了他的大思路。他说:“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他进一步归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374页。)一年之后,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升华。他说:“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4页。)
深化对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研究,就是要结合今天中国的实际研究解决好他晚年提出的这些问题,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很具难度的课题。社会主义正在过程中,完整形态几十年后才能浮现,怎样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逐步消除“自然形成”的两极分化,这涉及到许多敏感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共同富裕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过的大难题,但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值得期待,这就需要加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