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

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和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

龙平平
2013年02月06日13: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三)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的理论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邓小平破题的。严格地讲,他的贡献就是破题,真正搞起来,形成体制和法律体系,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贡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是今天和今后中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在还在发展和完善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不能搞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不能成功的标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提法,怎样搞,是邓小平晚年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要搞的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能不能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邓小平做了深入研究与阐述。1993年,他在与弟弟邓垦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现在经济发展这么快,没有四个坚持,究竟会是个什么局面?提出四个坚持,以后怎么做,还有文章,还有一大堆的事情,还有没有理清楚的东西。党的领导是个优越性。没有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怎么实现啊?四个坚持是‘成套设备’。在改革开放的同时,搞好四个坚持,我是打下个基础,这个话不是空的。”(《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第1363—1364页。)

邓小平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晚年的一个重要思想:只有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是,市场经济怎样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怎样才能做到既搞活经济,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是邓小平留下的长期课题。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就要在这个问题上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以指导飞速发展的实践活动。

(四)深化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

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从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是邓小平的一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典之作。能让中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是邓小平思考中国问题的立足点,也是他最为牵挂的事情。如今,邓小平的设想已经成为中国的现实。

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的。小康目标从单纯的生活指标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小康标准从人均1000美元到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涵是逐渐丰富的。从小康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康社会的认识逐步深入,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宽,内涵越来越丰富。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需要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深化小康社会理论研究,包括小康社会的阶段、时长;小康社会的标准、内容;简单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和联系;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的衔接,等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一个独特的、过渡性的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过去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小康阶段,也不同于现代化的阶段。按照邓小平的预想,这个阶段大概需要50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等各个领域,与传统社会相比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快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阶段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矛盾凸显期,如果搞得好,可以更好、更顺利地进入向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如果搞不好,就会使一些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严重化,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延缓我们的发展进程,在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丧失重要的发展机遇。这个阶段的重要性、独特性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来自于新生活带来的新需求、新矛盾。比如,文化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急剧膨胀的问题。怎样适应日益增长的巨大的文化需求,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太多,包括“小康文化”这样的概念可不可以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小康文化,等等。再如,深化小康社会理论的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在理论上弄清楚小康社会对人的生活、人的发展提出了什么新要求?当前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以后怎么办?以小生产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是想不到这一点,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衣食住行解决了,基本生存无忧了,短缺经济消失了,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应该怎样生活,追求什么?这都是新问题,是在传统文化中找不到答案的。小康生活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科学生活方式,在小康社会人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问题。

〔作者龙平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北京100017〕

《党的文献》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责编:孙琳、赵晶)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 邓小平纪念网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