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的基础条件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卓越领导人,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制定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并科学地总结和概括出一系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卓有成效地指导了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他长期领导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成功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就,成为党、国家和人民极其宝贵的思想理论财富。陈云的民生建设观就是其中璀璨耀目的一枝奇葩。
(一)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大事。
还在革命战争年代,陈云就尖锐地指出:“作为一个革命家,不能只是高谈阔论,主要是工、农、兵、学、商,三百六十行,即做各种各样的实际工作。否则,就要打败仗,革命革不成,就不能生存。”“技术、经济、事务工作有其政治意义,政治工作也会带有技术、经济、事务性。”“单纯的政治工作,是没有的。”[11]新中国建立后,陈云更加强调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来抓。他说:人民民主“现在全国解放了,政权建立了,如果还不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则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没有保障的。”“应该首先考虑国家的需要,也就是首先考虑如何加速国家经济建设的问题。”[12]
他把经济建设提高到关系人民的命运和政权性质的高度来看。他说:“眼光要放在发展经济上。”“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否搞得好,不仅关系到四亿七千五百万人的命运,而且对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不看清楚这些,便不可能认识我们的责任。”[13]
“文化大革命”中,陈云被下放江西。他身处逆境,仍然坚定不移地强调生产的重要性。有一次他去工厂车间劳动,发现工人的“学习会”是天天念报纸,千篇一律地议论“政治挂帅 ”,批判所谓“唯生产力论”、“专家治厂”等。他不顾当时巨大的政治压力,对工人群众说:“我们要摆正政治与生产的位置,”“一个工厂只讲政治挂帅,不研究生产,这样行吗?”“工厂就是要多研究生产问题,只讲革命,不讲生产,那我们吃什么呢?”[14]这种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非凡胆识和坚定立场,充分展示了陈云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无私无畏精神。
(二)明确经济建设目的和方向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陈云在领导经济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并强调的。他认为,第六届陈云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登我们的经济建设应是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所有的工作都应该落实在“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这一根本的方向和宗旨上。他说:“现在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他认为坚持马列主义,首要的是必须落实到实现广大群众的实际利益上,“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15]他始终强调不能为生产而生产,而是为提高生活而生产,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质。在改革开放时期,他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陈云的这些精辟思想,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加凸现出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三)“三农”问题始终是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是最大的民生产业。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情况如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极大。陈云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粮食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强调我国“真正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业问题是全国的大事”,“对于这样关系全国六亿多人民的大事,关系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是不能不关心的”。“农业问题,市场问题,是关系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16]“我国粮食问题还没有过关。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粮食现在仍然是稳定市场最重要的物资,一定要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 [17]陈云还告诫全党、全国,“无农不稳”“无粮则乱”。[18]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一天不吃饭,肚子就饿得哇哇叫。”“农业对经济建同时,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
“农村能有多少剩余产品拿到城市,工业建设以及城市的规模才能搞多大。其中关键是粮食。”因此, “工业不能挤农业,城市不能挤农村,而要让农业,让农村。”任何时候“不
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而“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 [19]
(四)决策要关注人民利益,怎样对老百姓有利,就怎样办
群众利益无小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要做到“利为民所谋”“我们必须使人。陈云指出:民有吃有穿”,“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便站不稳。” [20]关注人民的利益,在进行国家建设的时候,就要使建设规模和国力相适应。这是珍惜民力的重要体现。大跃进那种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做
法,就是对民力的最大浪费和践踏。陈云指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就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两者合适,经济就稳定。”[21]
关注人民的利益,在使人民有饭吃的前提下,还要使国家留有余力进行建设。陈云指出:“一、要使十亿人有饭吃;二、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顾吃饭,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饭不能吃的太差,但也不能吃的太好。吃的太好,就没有力量进行建设了。”[22]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才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的利益着想,是陈云民生建设观的出发点。早在1945年他就指出:“共产党员,是老百姓派你当代表干革命,老百姓要你领导他们求得解放”,“怎样对于老百姓有利,怎样对于革命有利,就怎样办。”“头一条是人民,第二条是党,第三才是个人。”[23]这话成为他终生的座右铭。他说:“人民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而努力,这才是真正为人民服务。”“革命就是为了改善最大多数人民的生活,”“共产党的政权必须这样做,不能忘记。”“没有群众观点,没有政治观点,就很容易出毛病。”[24] 陈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指针,加上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陈云的民生建设观成为符合中国实际和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
斯人虽逝,风范长存。陈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而奋斗一生的光辉业绩,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作者系新疆区党委党史研究室编审)
|